大桥的“长寿”秘诀 ——访第三届中国质量奖获奖组织中铁大桥局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刘自明
发布:2018/11/09 09:52:40,浏览:111831

1957年10月,浩瀚长江的滔滔江水上,一座巍峨的大桥建成通车。重镇武汉万人空巷,一片欢腾。毛泽东主席为它写下“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的绝美诗句。

61年后的今天,年逾花甲的武汉长江大桥依旧稳如磐石、岿然屹立。而它的缔造者——中铁大桥局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铁大桥局),也凭借岿然屹立的质量管理模式,摘得了我国质量领域的最高荣誉——中国质量奖。

11月2日,中铁大桥局董事长刘自明从国务委员王勇手中接过中国质量奖证书。他说,在中铁大桥局60多年发展历程中,质量理念早已融入到企业成长壮大的基因之中。如今,中铁大桥局在国内外建造了2600余座大桥,每一座桥梁在设计寿命内都能够安全、连续、有效地为社会提供服务,无一发生质量事故。中铁大桥局将秉承“坚守质量,传承创新”的传统,在世界桥梁科技和质量的“高原”上继续勇攀高峰。

1998年长江洪水,让众多“豆腐渣工程”现出原形,重庆等地相继出现了桥梁垮塌事故。就在工程质量安全备受争议之时,1999年8月23日,中铁大桥局率先在芜湖长江大桥桥墩旁立下醒目的《世纪大桥质量宣言》,承诺“以大桥质量为生命,对大桥质量终身负责”!刘自明说,这是我国桥梁界乃至建筑界的第一份质量宣言,警示着每一位建桥人,秉承工匠精神,确保每一项工程都经得起时间、社会和历史的检验。

今年10月24日,世界最长跨海大桥港珠澳大桥通车运营,工程3个桥梁标段中工程量最大、最为关键的CB05标,由中铁大桥局承建。而在万里长江之上,中铁大桥局所承建的多座大桥,同样在刷新着各项世界纪录。

每一座桥梁,都是有生命的。而只有质量过关,大桥才能真正长寿。如今已经61岁的武汉长江大桥,在建桥之初,就经历过一次质量的“抉择”。

根据当时的设计,武汉长江大桥钢梁的铆钉直径是26毫米,最大板束厚度是170毫米,全桥需要铆合100万颗铆钉。但是当时所有铆工都没有用过这么粗的铆钉,没有铆过这么厚的板束。

由于经验不足,在铆合完一万多颗铆钉后,工人们发现钉孔与钉杆贴合得不够密实,最大间隙有两毫米。铆钉铆合不密实,就会导致受力不均,引起整片钢板松动的连锁反应,甚至造成桥梁垮塌。

为了确保质量,在苏联专家、中国技术人员和铆工的钻研下,反复试验,最后形成了一整套完整的铆合大铆钉的方案。已经完成铆合的一万多颗铆钉,必须全部铲除更换。面对工人们的犹豫不决,时任大桥局局长的彭敏态度坚定:确保高质量高标准,不惜返工。

刘自明说,武汉长江大桥的建设,不仅仅教会了第一代桥梁工程师修桥,更重要的是在第一代桥梁工程师的脑海中,打下了深深的质量烙印。

2011年,黄冈公铁两用长江大桥建设期间,因为采购的钢板技术条件要求较高,直接导致了钢板的供应成本增加。对此,钢板供应商怨声载道,希望降低钢板“苛刻”的供应条件。

然而中铁大桥局的技术专家态度坚决,认为降低钢板供应条件将严重影响大桥质量,断然拒绝了供应商的要求。供应商心有不甘,转头又来找专家的领导,领导听明原委后,也予以断然拒绝。

刘自明说,在中铁大桥局人的心里,都有一杆秤,那就是在质量问题上绝对不能马虎。

正是基于这样的信念,在中铁大桥局长达60多年的发展过程当中,形成了独有的质量管理模式——科学研究、工程设计、土建施工、装备研发“四位一体”,大桥局始终把“使天堑变通途”当成自己的使命和追求。

刘自明说:“我们承诺,我们建造的桥梁投入使用后,就应当持续有效地为用户服务,使老百姓走在桥上就像走在路上一样安心踏实。”

传承不变的匠心和对质量终身负责的承诺,铸就了中铁大桥人高标准、严要求的质量观,也不断推动了中国现代化桥梁事业的发展,让一座座大桥成为了“中国质量”和“中国制造”的闪亮名片。

Copyright (c) 2011-2012 www.jsqa.org All Rights Reserved. 江苏省质量协会 版权所有
主办:江苏省质量协会 地址:南京市石鼓路227号
联系电话:025-83206176 E-mail:jszlw2012#126.com(把#换成@)
苏ICP备11031680号-2 总访问:589955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