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述:朱玉龙(曾任原国家经委质量管理局副局长,原国家技术监督局政策法规司司长、综合计划科技司司长,曾被评为全国优秀质量管理工作者,现年80岁。)
整理:本报记者 杨 蕾
1979年我调任刚成立的国家经委技术局质量管理处工作。正是在这一年,我第一次为领导同志撰写讲话稿。按照质量工作计划,全国第二次“质量月”广播电视大会9月份将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召开。在会上,时任国务院副总理兼国家经委主任康世恩要作报告,同时向全国作电视广播实况转播。大概是7月末,“质量月”广播电视讲话稿的工作也提到日程上来了。领导决定,由我来负责起草康世恩副总理的讲话稿的工作。老实说,为副总理写讲话稿这样的大事,我以前真没有想过。对我来说,这是挑战也是机遇。接受任务后,我感到从来没有承受过的压力。一个多星期,我真的是茶饭不知为何味,脑子里全都是讲话稿的起草。看了不少范文资料后,心中才慢慢有了些概念,逐步形成了一个提纲。经过20多天的埋头苦干,终于写出了初稿。讲话稿简要总结了1978年第一次“质量月”活动以来的成绩,结合全国第二次“质量月”活动,要求各级党和政府要把质量第一的方针真正落实到各项工作中。讲话稿经处、局领导肯定,送经委调研室润色定稿,送印刷厂排清样,清样出来后报康副总理。清样报出后,我像热锅上的蚂蚁,坐立不安。哪知道康副总理一字未改,划圈同意。即送印刷厂正式印成文件。我心里的一块石头总算落地了,松了一口气。
这次为领导同志起草讲话稿,我才真正认识到了自己的能力和存在的“价值”。我从来没有感到这样的充实、自豪。这次的成功也为我的质量管理工作提供了一个新的机遇。从1980年开始,凡是全国质量工作计划或质量工作要点,领导同志在“质量月”活动期间或质量工作会议上的讲话稿,年度质量工作总结等,都顺理成章成了我的事。我先后为国务院副总理兼国家经委主任康世恩、国务委员兼国家经委主任张劲夫、国务委员宋健和国家经委领导吕东、袁宝华、徐良图、盛树仁、朱镕基、岳志坚等领导同志撰写过广播电视大会讲话稿、大会发言稿或专题文章。
1982年的“质量月”活动是新组建的质量管理局成立后的首次活动。当年8月,盛树仁局长召开局办公会,研究全国第5次“质量月”活动的安排。最后决定,由我起草张劲夫同志9月27日在全国“质量月”授奖大会上的讲话稿;另外一位同志为吕东同志起草在9月21日至26日全国第4次QC小组代表会议上的讲话稿。从搜集资料到初稿、到修改完工,前后用了大概10多天时间,我完成了讲话稿初稿。讲话稿得到了盛树仁局长首肯,通过调研室润笔,提交给张劲夫主任,得到了肯定并付印。大约是9月17日或18日,下午一上班,盛树仁局长找到我,说:“小朱!真不好意思,为吕东同志起草的在下周全国质量管理小组代表大会上的总结报告被打回来了,看来还得麻烦你重新起草了。”老实说,我心里毫无准备,当时感到压力太大,没有马上表态。沉思了一会儿,我的脑子里有了吕东主任近年来关注的一些事例后心里有了点谱,才慢慢地答道:“好吧!我试试看吧!”盛树仁局长却说:“不是试试看,必须完成。下周三大会上要用的。周一上午必须交卷。”我只好回办公室找了一些资料和吕东同志关于技术进步方面的讲话、言论等材料,回家挑灯夜战了。用了两天时间,围绕技术进步这个主题,对全国质量工作和质量管理小组的活动提出了指导性意见,起草了5000多字的稿子。星期天又修改了一遍,周一上班,按时向局长交卷,受到了局领导的赞扬。
给领导同志写讲话稿时间长了,看得多了,也就积累了一些成功的经验。我觉得主要有3条:一是要比较清楚党中央、国务院的方针、政策,要了解党中央、国务院领导同志关心什么,尽可能多地搜集相关文件、资料。这些东西实际上是讲话稿的灵魂,以这些精神写出来的材料,就能和上面的精神对上,大方向上来说,可以八九不离十;二是要注意搜集经济发达地区的动态,总结他们在质量管理工作方面有哪些值得在全国普遍推广的,哪些是可以转化为国家要求提出来的。比如当时上海、山东的名牌战略,江苏、广东、浙江的产业集群……一般来说,经济发达地区与国际接触较密切,在意识上、战略上、措施上总要超前一步,他们的成功经验,经过适当修改后,是可以转化为国家的基本要求,在全国推广的。有了这些活生生的成功事例作为引证,讲话稿就会较生动、活泼,有说服力;三是作为质量管理第一线的工作者,我们希望领导讲什么。主管部门有许多想法、愿望,但如果仅仅靠主管部门自己去推动,往往力不从心,事倍功半,影响力较小。聪明的做法,就是利用领导同志讲话稿的形式,把我们的所思、所想,转化为领导同志想法、要求,产生的效果就大不一样了。我在国家经委期间,甚至后来到了原国家技术监督局以后,为领导撰写的讲话或文章,基本上是100%成功,奥秘也正在此。
除了为领导撰写讲话稿,我还作为原国家技术监督局政策法规司负责人承担了《产品质量法》起草小组组长的工作,具体组织、协调《产品质量法》的起草工作;1993年《质量振兴纲要》起草小组成立后,我也参与了多次起草小组的讨论会、汇报会,提出了一些建议。1998年,我从工作岗位上退下来,但一直到今天,我仍然在做一些与质量管理相关的事情。比如,2005年至2008年,我作为中国质量管理方面的专家,受邀为几十个发展中国家的近400多名政府行政管理工作人员进行了320多次质量管理方面的培训。培训效果非常好,让更多的国家了解了中国的质量管理,促进了发展中国家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有的听课人员还表示希望我能到他们国家去进行更多的培训。
作为司长,我早已退休多年,行政职能工作也早已结束;但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没有退休之说,质量管理工作也没有结束之说。所以,一直到今天,我已经80岁了,但仍然想为国家、为社会积极地做一些事情,尽力地发挥一些正能量。
采后记:
得知《中国质量报》正在开展“改革开放40周年征文”征集活动,朱玉龙老人特地来到报社,想把自己这几十年对质量工作的感悟和我们聊一聊。虽已到杖朝之年,但老人仍然精神矍铄,聊起天来思路清晰、条理清楚。最让我感动的是老人豁达的生活态度。老人说自己最喜欢一首名叫《小海螺》的歌曲。“我们每个人就像大海里的一枚小海螺,大海离开了小海螺依然是大海,但小海螺却不能离开大海。每个人都会老,这是自然规律,但即使老了、退下来了,也要把自己融进社会这个大环境中,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