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一座改革开放的领潮之城。
这里,是“苏南模式”的发源地——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孕育了“华夏第一县”“神州第一郊”“天下第一村”;这里,是发展方式转型的样本——以太湖治理为龙头的生态文明建设,推动粗放发展向绿色发展转变,创造了转型升级的“无锡经验”;这里,是高质量发展的标杆——创新驱动核心战略和产业强市主导战略“双轮驱动”,托起现代产业发展新高地。
“回顾过去,无锡曾是开路先锋;审视当下,无锡正在重振雄风;展望未来,无锡必将再攀高峰。”省委常委、无锡市委书记李小敏说,党的十九大吹响新时代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嘹亮号角,省委省政府也对无锡提出“在全省高质量发展中当标杆、作示范,做好领跑者”的新要求。扬帆再起航,整装再出发,一个世界格局中的无锡,一个现代化形态中的无锡,一个人民更加幸福美好的无锡,一定会在不远的将来展现在世人面前。
实体为基,
工商名城重振产业雄风
13家企业入围中国企业500强、25家企业入围中国制造业500强、20家企业入围中国民营企业500强,这是无锡“实业军团”的最新成绩单。
翻开改革开放的日历,无锡,始终以强大的实体经济,勇立时代潮头。“实业报国”的精神在一代代企业家中传承,如太湖和运河水般浸润着这座城市。
1983年,一场从“田头”到“厂头”的改革从无锡县堰桥乡发起,如石破天惊,轰动全国。这场被誉为“伟大的创举”的改革,首次将农村改革的经验引入乡镇经济,探索形成闻名全国的堰桥“一包三改”改革经验,孕育了全国第一个亿元镇、第一批亿元村。无锡,由此成为中国乡镇企业的发源地,与兄弟城市共同开创举世瞩目的“苏南模式”。
进入新世纪,无锡依托工商实体,大力发展以制造业为骨干的民营经济和开放型经济,经济综合实力和竞争力位居全国同类城市前列,实现从江南传统城市到现代工业都市的华丽转身。
在聚焦实业的路上,无锡一度跑偏。从“十一五”后半期开始,无锡出现“脱实向虚”,主要经济指标增速持续下滑。发展该向何处去,成为摆在无锡人面前的重大命题。
负重前行,无锡重新聚焦产业强市。2015年8月,无锡市委十二届九次全会召开,提出要以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高端化为引领,加快构建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先导、以先进制造业为主体、以现代服务业为支撑的现代产业体系,全力打造国内一流、具有国际影响的现代产业新高地。3年来,无锡召开了一次党代会、七次全委会,产业强市是贯穿始终的主题。
一手抓千企技改、一手抓重大项目引进,为推进制造业转型升级注入强劲动能;百亿级产业资金注入、百亿级降本减负扶持,让企业坚定信心走上“四化”之路。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大会,智能制造推进大会,世界物联网博览会,雪浪大会……无锡坚持从“制造业中来,到制造业中去”,推动智能制造走在全省和全国同类城市前列。
去年,无锡GDP超过万亿元,人均GDP位居全国城市前列。今年前三季度,12个主要经济指标中,10个指标增速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其中GDP同比增长7.4%,保持全省第二;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9.5%,居全省第一。
“制造强,则实体强;实体强,则经济强;经济强,则城市强。这是改革开放40年来,尤其是最近几年,我们走产业强市之路获得的重要启示。”李小敏说。
创新为轴,
比强攀高领潮流之先
本月,国际电信联盟物联网和智慧城市研究组首次在中国召开全体会议,会址选在无锡。50多个国家代表团来到太湖之滨,人人眼睛放光——一个面积4627平方公里、人口仅655万的设区市,去年物联网专利申请量超过万件,牵头或参与制定国际标准11项、国家标准49项;物联网及相关产业营业收入达2437亿元,从业人员超过15万人;连续3年高水平举办世界物联网博览会,在世界物联网发展史上烙下鲜明的“太湖印记”……
集成电路产业刮起的“无锡旋风”,同样令人瞩目。投资100亿美元的华虹集成电路研发制造基地,86亿美元的SK海力士二工厂,30亿美元的天津中环大硅片……加上精于研发的华进半导体、擅长封测的长电科技,无锡致力打造集成电路全产业链。
无锡着力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建设自主可控先进制造业体系。创新驱动与产业强市“琴瑟和鸣”,共同奏出现代产业交响乐的“最美和弦”。
由乡镇企业起步的江苏阳光集团,保持平均每天50多个面料新品的研发能力。依托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国家级技术中心,阳光集团累计承担54项国家科研项目攻关,申报各类专利1837项,获授权专利997项。全球新能源技术领军企业远景能源,在美国、德国、丹麦等设立九大全球技术创新中心,让碎片化的能源系统在数字世界中实现统一。“中国互联网百强企业”华云数据企业负责人说,无锡建成国家超级计算无锡中心、省物联网产业技术创新中心等一批重大创新载体,让科技型企业可以安心在此发展。
近年来,物联网、集成电路、生物医药,战略新兴产业,无锡做一个成一个;装备制造、纺织服装、钢铁冶金,传统优势产业比强攀高,领潮流之先。去年,无锡全社会研发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2.83%,其中90%来自企业;科技进步贡献率63.8%,位居全省第一。
绿色为底,
城市温度经济速度协同并进
坐拥好山好水好风光的无锡,不仅是一座GDP万亿的“产业之城”,也是一座生态宜居的“幸福之城”。
11年前,太湖蓝藻暴发,给“先发展、后治理”的发展模式敲响警钟。2007年到“十二五”末,无锡累计投入593.3亿元,实施太湖治理重点工程4295个,累计关闭化工企业4339家,关停重污染及不达标排放企业1000余家,完成太湖清淤1800万立方米。
5年前,太湖之滨,一座国家数字电影产业园在曾经的轧钢厂上拔地而起。山明水秀掩映下,以“科技拍摄”和“后期制作”为核心的现代电影工业产业链渐成规模,园区产值从2013年开园之初的1.8亿元一举跃升到2017年的近50亿元。
2017年、2018年,无锡两次荣膺“中国内地最宜居城市”。6位诺贝尔奖得主、245位“千人计划”专家、11万名中高层次人才,与655万无锡人民一起,在优美的环境、便捷的交通和优质的公共服务体系中诗意栖居,创新创业。
在改革开放的引领下,无锡让城市温度与经济速度协同发展,“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城市新气质日益显现。
富民增收走出新路子。拉高“平均线”,抬高“地平线”,城镇登记失业率保持全省最低,临时救助标准全省第一。2017年,无锡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1978年增长154倍;农民人均收入比1978年增长156倍。
社会治理水平实现新提升。基本公共教育、基本公共文化体育、基本公共交通满意度全省第一,公众安全感全省第一,法治建设满意度全省第一。去年9月,无锡荣膺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最高奖“长安杯”。
社会文明程度跃上新高度。去年11月,无锡市联袂江阴、宜兴率先创成全国首个“文明城市群”,无锡从此又多了一张城市新名片。
“不负新时代,做好答卷人。”无锡市主要负责人表示,无锡将认真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矢志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打造“两山理论”的无锡样本;围绕民生“六有”目标,让改革发展的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人民,让改革开放的道路越走越宽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