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聚高质量发展动能 深度参与大湾区建设
发布:2019/05/17 09:00:45,浏览:300

南方日报讯5月16日上午,“粤港澳大湾区东莞发展新机遇”论坛在东莞市举行。中国科学院院士王恩哥,中国工程院院士何镜堂,国务院参事李玉光,政协第十三届全国委员会港澳台侨委员会副主任、永和实业有限公司董事长林健锋等10多位重量级嘉宾出席本次论坛,为东莞深度参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凝聚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动能,实现“湾区都市、品质东莞”良好开局建言献策。

本次论坛由东莞市决策咨询顾问委员会办公室、市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主办,南方日报承办,南方舆情数据研究院协办。参加论坛的有东莞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梁维东、市长肖亚非以及各有关部门、镇街、园区、协会负责人、媒体等共150余人。

今年以来,东莞围绕“湾区都市、品质东莞”的战略部署和价值追求,奋力打造粤港澳大湾区先进制造业基地,强化科技创新成果的转化功能,强化扩大开放合作的示范功能,强化现代优质生活的服务功能,全力打造特色鲜明、功能互补、具有竞争力的粤港澳大湾区重要节点城市。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为城市带来新的机遇,而“湾区都市、品质东莞”成为这座城市新的追求。

随着创新驱动战略的深入实施,东莞传统产业加快转型,新兴产业加速聚集。东莞正在成为大湾区先进制造业基地、大湾区科技成果转化高地、大湾区对外开放合作示范区、大湾区现代优质生活宜商宜居地。在此背景之下,东莞市决策咨询顾问委员会办公室、市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联合主办此次“粤港澳大湾区东莞发展新机遇”论坛,希望广开言路,汇聚各方智慧,提高科学决策水平,抢抓粤港澳大湾区机遇。

参加此次论坛并作主题演讲及自由发言的嘉宾还有,深圳市深港科技合作促进会会长张克科,香港一国两制研究中心研究总监方舟,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产业规划部部长王福强,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郭万达,中山大学粤港澳发展研究院教授、博导毛艳华,中国工业设计协会副会长、广东省工业设计协会会长胡启志。

在4个小时的论坛中,专家们围绕各自专业领域,通过主题演讲和自由讨论形式,围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体制机制创新、制度开放、规则对接、先进制造中心打造等主题,对大湾区建设中的东莞机遇与方向,提出了许多真知灼见,为东莞深度参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提供了宝贵的启示和思想动力。

论坛上,东莞市大湾区办还分别与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香港一国两制研究中心三家智库机构签署战略合作协议。

■声音

东莞市委书记梁维东:

把握湾区建设机遇创造新的更大成就

粤港澳大湾区东莞发展新机遇论坛的举办,主要是围绕如何抢抓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重大历史机遇,实现东莞更高质量的发展,聆听专家们的真知灼见。

东莞是一座外向特色鲜明的开放型城市,是中国改革开放精彩而生动的缩影。当前,东莞全市上下正牢牢把握大湾区建设重大历史机遇,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广东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坚定不移贯彻落实国家战略部署和《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要求,旗帜鲜明把大湾区建设作为新时代东莞改革开放的“纲”,举全市之力深度参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

目前,东莞已经确立了建设“湾区都市、品质东莞”的战略部署和价值追求,即对标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高标准推进城市升级,全方位打造高品质的城市、产业和生活,以城市提升带动经济社会的综合转型,努力把东莞建设成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中的宜居宜业的高品质现代化都市。

在拥抱大湾区时代、抢抓大湾区机遇、推动东莞高质量发展的进程中,东莞能否把机遇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发展动力和优势,关键看如何谋划推动工作。东莞迫切希望借助和凝聚各方特别是专家学者的智慧力量,以更好地把握湾区机遇、科学谋划决策,相信走过改革开放40年辉煌历程、成为全国发展典范地区之一的东莞,只要把握好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机遇,一定能够在新时代改革开放中继续走在前列,不断创造新的更大成就。

专访

中国科学院院士、松山湖材料实验室理事长王恩哥:

大湾区已具备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基础

松山湖材料实验室建设进展如何?新办大学如何建设?莞、港、深如何共创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东莞优势何在……出席“粤港澳大湾区东莞发展新机遇”论坛的中科院院士、松山湖材料实验室理事长王恩哥接受了南方日报记者专访。他认为粤港澳大湾区已经具备了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基础,对正在建设的松山湖材料实验室充满信心。

南方日报:您是松山湖材料实验室的理事长,去年,作为该实验室第一部分的粤港澳交叉科学中心揭牌,能否简要介绍一下实验室和中心的发展情况?

王恩哥:松山湖材料实验室将会在6月启动基建,目前实验室共分四大板块:第一个是前沿科学研究板块,主要是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的研发优势在东莞进行的研究方向与领域的一个扩展。第二个是公共技术平台板块,如材料结构的表征、材料性质的检测、材料标准的制定等。第三个是创新样板工厂板块,含有高科技的产品在样板工厂实现“中试”,再推出市场和东莞甚至粤港澳大湾区的企业相结合。目前样板工厂的团队就有来自国内和香港的研究院所、高校。第四个是粤港澳交叉科学中心板块。

粤港澳交叉科学中心就类似于国外的科学交流中心,目前,交流中心的运转顺利,欧洲、日本的一些科学协会和企业都愿意和松山湖材料实验室来合办粤港澳交叉科学中心。

我相信,松山湖材料实验室将会成为广东和东莞的一张名片。

南方日报:目前正在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对于弥补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的短板您有何建议?

王恩哥:粤港澳大湾区目前已经具备了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基础。但是相对于北京、上海,甚至合肥,粤港澳大湾区在基础研究、实验室及大科学装置布局、大学等方面还存在短板。

但令人欣喜的是,在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方面,东莞已经有所思考并先走了一步,建在东莞的散裂中子源是中国第一台、世界第四台台散裂中子源装置,是国际前沿的高科技、多学科应用的大型科学装置。这为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这让我对粤港澳大湾区的未来科技发展充满信心。

南方日报:东莞在积极创办新的大学,对于办学方向、学科发展和人才引进,您有什么建议?

王恩哥:办一所大学是不容易的,我对于东莞办大学非常支持。对于办学方向,我相信东莞一定会咨询包括科学家、教育家、企业家在内的各方面的建议。

如果将大学定位为面向粤港澳大湾区,那么就应该和粤港澳大湾区的产业特点结合起来,这所大学应该既要有长远的战略布局,也有当前实际的考虑,要侧重科技的角度。在这方面可以借鉴上海科技大学的经验。上海科技大学也是一所新学校,但对自己的目标定位非常清楚,并得到了学界的认可。

南方日报:目前,东莞正在推进“中子源—光明科学城”主通道规划建设,与深港携手共创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科学家、科技工作者在当中应扮演什么样的角色?

王恩哥:东莞和深圳、香港共创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是一个再好不过的举措。三地各有特点,如东莞已经建设了大科学装置,如散裂中子源、松山湖材料实验室的大型设备都是顶级的。将三者的优势结合起来,是一个很好的选择。

可以广泛地邀请国内外的科学家为争创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出谋划策。现在三地的一些科学装置和实验室也为吸引科学家提供了基础,而且三地在环境上已经为科学家提供了发挥作用的舞台,如松山湖的环境,我就觉得和美国的硅谷已经没有什么太大区别。

南方日报:在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建设中,您认为东莞有哪些优势,如何能作出更大贡献?对于大量中小企业的创新发展,您有什么建议?

王恩哥:改革开放40年来,东莞通过引进国外的技术进行消化吸收,快速发展起来,目前东莞已经成为世界产业链最活跃的地区之一。但是未来更强调的是原创性、颠覆性的发展,是从快速发展向高质量发展。所以东莞应该加强在原创性、颠覆性研究方面的投入。

美国斯坦福大学的校长经常会问学校的教授需要什么样的帮助,该校很多教授在硅谷开设了公司,教授开的公司又得到了学校的支持帮助,发展壮大。所以在东莞发展原创性、颠覆性的研究时,政府和市场就应该扮演斯坦福大学校长的角色,对来东莞发展的科学家提供全方位的服务,这些科学家一定会拿出一些原创性、颠覆性的产品回报东莞。

中国工程院院士、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院长兼设计院院长何镜堂:

城市建筑要提炼城市精神

“建筑文化意义远大于功能本身,好的建筑离不开时代,要让建筑成为记录时代、打动人心的城市人文力量。”5月16日,中国工程院院士、建筑设计大师何镜堂出席“粤港澳大湾区东莞发展新机遇”论坛,会后接受了南方日报记者专访。他建议,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中,城市建筑要提炼城市精神,避免“千城一面”。

建筑师的作品要记录时代

南方日报:您是新中国获奖最多的建筑师,曾先后主持设计了一大批知名建筑,哪个是您自己最喜欢、最满意的,为什么?

何镜堂:我认为一个建筑师要有社会责任感,设计的作品要能反映社会、记录时代。改革开放以来,我和团队设计了南京大屠杀纪念馆二三期扩建工程、上海世博会中国馆、汶川大地震震中纪念馆、上合组织青岛峰会主场馆、钱学森图书馆、澳门大学横琴校区等一大批建筑,这些项目背后都有不同的时代意义,并且都体现了我们团队的合作精神。

其中,我最喜欢的作品有三个,一是反映民族灾难的南京大屠杀纪念馆,二是反映民族复兴的中国馆,三是现在我们团队的工作室,这个建筑群由始建于1932年的老中山大学教授住宅区改造而成,我们在进行内部改造的同时,完整保留了先前的建筑式样、布局和肌理。这三个作品分别代表着牢记历史与展望未来、民族复兴和传承创新、宜居宜业。这也恰恰契合了祖国从弱到强的发展步伐和我个人的成长轨迹。

提炼城市精神避免“千城一面”

南方日报:《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提出要创建宜居宜业宜游的人文湾区,目前东莞也正在打造“湾区都市、品质东莞”,谋求城市品质的提升,请从规划建设的角度谈谈您的建议?

何镜堂:《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对粤港澳的战略定位之一是“充满活力的世界级城市群”,同时也提出要创造一个宜居宜业宜游的优质生活圈。我认为建筑设计在大湾区建设中将起到重要作用。东莞要成为国际一流的湾区城市,必须要高定位、高标准,向世界优秀湾区学习。

在城市规划方面,东莞应看齐世界湾区大城市,完善立体交通体系,完善15分钟步行生活圈,打造集生活、工作、娱乐等功能相融合的综合体。同时要建立和经营好城市开放空间,让年轻人随时随地可以交流和开展工作,建造宜居宜业宜游生活圈。

具体到如何进行建筑设计,我们应注重文化提升和时代结合,避免“千城一面”,要提炼出一座城市的底蕴和精神,让建筑成为打动人心的城市人文力量。城市的建筑设计和布局应充分结合地域性、文化性、时代性,体现科学与艺术的融合,这也是我们提出的“两观三性”的建筑理念。从地域来看,东莞有山有水有湖有城有湾,是一座具备独特地理气候的城市,其建筑和标志物应反映岭南文化、客家文化等本地文化。

大湾区是一个城市群,每个地方的地域性不同,在打造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各自的特点。文化是建筑的最高境界,好的建筑的文化意义大于其功能本身,大湾区也应该有代表自己文化的建筑。同时,好的建筑也离不开时代性,我们说“任何伟大的建筑都是所处时代的现代建筑”,建筑要反映时代的面貌。

东莞赋予我好的品德和思想

南方日报:东莞是您的故乡,这里的人文、乡情因素对您的设计产生什么影响?

何镜堂:我出生在东莞,这里的人文和乡情因素对我产生很深的影响。小时候这里是一片非常自然的山水,我当时就特别喜欢画画,我常常带着干粮和画板跟哥哥到郊外写生,逐渐培养了对艺术的兴趣和对美的感受力。另外东莞人务实、奋斗的精神也对我在建筑设计道路上不断进取有很深的影响。除了东莞的自然环境和社会氛围,我的父母、老师都给了我很大的帮助。我的中学老师就曾说我数理化学得好,画画功底也好,很适合做建筑设计,可以将理性和艺术感两者结合起来,这等于是半个工程师和半个艺术家,这也是我后来走上建筑设计道路的原因。

家乡东莞赋予了我好的品德和思想,我在这种良好的社会氛围中成长,我也希望自己能在晚年为家乡作出贡献。过去我的许多作品更多是分布在全国各地,接下来我也想尽可能参与东莞的建设,做出一些有代表性的作品。

Copyright (c) 2011-2012 www.jsqa.org All Rights Reserved. 江苏省质量协会 版权所有
主办:江苏省质量协会 地址:南京市石鼓路227号
联系电话:025-83206176 E-mail:jszlw2012#126.com(把#换成@)
苏ICP备11031680号-2 总访问:577462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