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工业园区勇做高质量发展探路先锋
发布:2019/08/05 14:43:30,浏览:554

8月2日,苏州工业园区与华为公司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将共建华为(苏州)人工智能创新中心,加快全栈全场景的人工智能技术、能力、生态的导入,这也是华为在长三角地区的人工智能创新服务枢纽。随之而来的一大波技术、人才等资源正加速向园区汇聚。

“围绕贯彻落实省委十三届六次全会决策部署,按照省委娄勤俭书记对园区要做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上开放旗帜的要求,园区要进一步深化开放创新综合试验,为决胜高水平全面小康、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树立样板标杆!”苏州市委常委、工业园区党工委书记吴庆文说,喜迎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园区也刚刚跨过开发建设25周年,站上再出发的新起点。当前,园区正围绕“12345战略”展开新一轮布局,具体就是要瞄准“建设世界一流高科技产业园区”目标,加速练就“汇聚国际创新资源要素”“参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与竞争”两项能力,推动“开放与创新、创新与产业、产业与城市”相互融合,打造全方位开放高地、国际化创新高地、高端化产业高地、现代化治理高地,奋力走在践行新发展理念、推进高质量发展、服务国家重大战略、构建开放型创新体系、打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的最前列。

瞄准“走在最前列”大做“探路”文章

走在最前列,园区有底气!

从一片农田变成一座国际化现代化新城,短短25年,园区这位“探路先锋”创造了令人瞩目的非凡成就,累计为国家贡献8000亿元税收、1万亿美元进出口额。“园区经验”与“昆山之路”“张家港精神”一起,成为苏州奉献给中国改革开放事业的“三大法宝”。在最新的全国经开区综合考评中,苏州工业园区位居第一。今年5月,江苏省委、省政府决定选择苏南六个有条件的地区开展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试点,苏州工业园区再次领到“探路任务书”:要“在深化开放创新综合试验、建设世界一流高科技产业园区等方面创造特色成果,提供样板示范。”

“‘探路’是园区的初心,也是园区的使命。”吴庆文说,园区要为中国的改革开放和国际合作探路,为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探路,形成一批立得住、看得见、可复制、能推广的经验。今年上半年,园区63项年度重点改革任务进展迅速,其中10项任务提前完成。截至目前,园区开放创新综合试验已累计组织实施重点改革172项,其中近30项改革经验向全省乃至全国复制推广。

探路者,需要智慧和勇气。

随着开发进程的深入,苏州工业园区率先遭遇了土地资源瓶颈,园区拿出的办法是,在提高“增量”门槛同时,下大力气推动“存量”转型。一批跨国企业坚定看好园区,在园区的支持下纷纷进行技术改革,把加工贸易的低端产线移出去,把高端产线、研发中心、区域总部搬进来。

炎炎烈日下,苏州工业园区高端制造与国际贸易区内,一场“腾笼换凤”正在火热进行。这里原先是一家落户多年的外企,伴随着园区的成长一步步壮大。但随着园区转型升级步伐的加快,这一曾经的纳税大户已不再符合园区当前的产业定位。经过两年多酝酿,园区毅然决定对该企业5800亩地块实施整体更新,未来这里将打造科技产业园发展“高精尖”产业。

围绕“自主可控”大做“创新”文章

创新是时代的灵魂,也是园区矢志不渝的努力方向。在园区,多年前埋下的创新种子如今已长成茁壮的春苗。

高层次人才占全国20%以上、创新型企业占全国20%以上、新增生物一类新药批件占全国20%以上,这三个硬气的“20%”让园区被公认为国内最具创新活力的生物医药产业集聚区。在以PD-1/PD-L1为靶点的单克隆抗体研发领域,国内共有20余家企业获批临床试用,其中7家在园区。在港交所未盈利生物科技企业上市的“绿色通道”上,园区有29家企业符合条件,其中2家已上市,还有8家将在3年内满足条件。

“创办一家国际一流的高端生物药公司,开发出老百姓用得起的高质量生物药,在园区,我的这个梦想正一步步变成现实。”信达生物制药(苏州)有限公司创始人俞德超介绍,公司去年在香港上市后发展势头迅猛,今年3月,抗肿瘤国家1类新药达伯舒(信迪利单抗注射液)上市,价格仅为同等规格进口产品的40%左右。

十年磨一剑,潜心培育如今终于迎来“爆点”。苏州工业园区过去“深藏不露”的新兴产业集群纷纷亮相。去年,园区三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生物医药、纳米技术应用、人工智能分别实现产值780亿元、650亿元、250亿元,同比增长26%、30%、38%。

创新发展,园区的主线异常清晰,那就是围绕“自主可控”做文章。

不久前,备受瞩目的科创板开市,首批25家挂牌企业中,有2家来自苏州工业园区,占江苏一半,其中的华兴源创更是铿然敲响“第一锣”。“在全球中小型液晶检测设备领域,华兴源创已拥有不可忽视的市场占有率和技术话语权!”公司总经理陈文源介绍,“我们研发人员占比超过40%,去年研发投入超过1.3亿元,占全部营业收入的近14%。”

创新不等人。去年起,园区开始在世界各地布局创新中心,把发现的触角伸出去,把前沿的资源引进来。今年上半年,园区引进各类科技项目360余个,科技创新型企业总数超5000家,“国家队”科研院所总量达14家。

对标“国际一流”大做“补短”文章

7月26日,苏州工业园区对外发布“优化营商环境行动30条”,从精简企业办事环节、降低企业运营成本、优化企业对外投资服务等维度进一步提高服务水平。以加快行政审批速度为例,在江苏“3550”的要求上、在自身已实现“2333”的基础上,此次园区再次自加压力提出“1220”,即开办企业1个工作日、不动产登记2个工作日、工业建设项目施工许可20个工作日。这份“红头文件”还附上英文版,让外籍人士倍感贴心。

不久前的调查显示,九成以上外企对苏州工业园区营商环境给出“满意”评价。即便这样,园区人依然没有止步,因为他们对标的是“国际一流”。苏州工业园区组织部副部长潘瑜举例:“开办企业需要查重名、银行开户、开税号、公章、发营业执照5个步骤,涉及工商、银行、税务、公安4个部门,园区通过职能整合将时间压缩到1天内,堪称全国最快。但对标国际一流,我们仍然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找差距补短板,苏州工业园区条分缕析,动作频频。今年4月,长三角境外投资促进中心在园区揭牌,这是园区主动融入和服务国家战略,谋划更高层次、更高水平开放的一次尝试,未来要为长三角企业“引进来”“走出去”提供双向服务,全力打造长三角企业布局海外的“中枢平台”。7月,“一网通办”平台启用,首批纳入451项事项,居民和企业可通过这一平台体验“一网(窗)提交、一网通办、一次办成、数据共享”。

除了制度环境,城市环境、生态环境、公共服务环境等也要紧紧跟上。一个个城市公园开建,一大批循环经济项目上马……城市品质不断提升,优秀人才纷至沓来。园区的人才结构不断优化,86万总就业人口中,大专以上接近50%。

改革无止境,创新不止步。苏州工业园区既是探路者,更要做“示范引领者”,必须倒逼自己不断提升。20多年来,园区先后在国内外“复制”12个合作共建园区,一批批园区干部把高质量发展的创新理念和实践探索传播到更多地方,推动着“园区经验”不断向外辐射。

Copyright (c) 2011-2012 www.jsqa.org All Rights Reserved. 江苏省质量协会 版权所有
主办:江苏省质量协会 地址:南京市石鼓路227号
联系电话:025-83206176 E-mail:jszlw2012#126.com(把#换成@)
苏ICP备11031680号-2 总访问:592446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