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幸福龙城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
发布:2019/11/12 08:40:21,浏览:859

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70年来,一代又一代常州市卫生健康工作者始终不忘初心,秉持“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的精神,以人民健康福祉为己任,不断优化医疗卫生资源,提升医疗服务水平,壮大医疗健康产业,共同铸就常州卫生健康事业的辉煌。70载光阴匆匆,70年岁月流淌,常州卫生健康事业又迈向新起点、踏上新征程。

医疗从缺医少药到“新三样”应用

时光倒流到70年前,那时的常州全市医疗卫生机构数13个,一共有325张病床、1559名卫技人员;个别乡镇才有联合诊所,而且医疗用房低矮破旧、面积狭小;医疗卫生资源缺乏,农村缺医少药问题尤其严重,人民健康水平低下。

新中国成立70年来,在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持续投入、大力建设下,常州市基层卫生事业持续发展,为人民追求美好生活提供坚实的健康保障。截至2018年,全市医院有80家,其中三级医院12家,拥有乡镇卫生院57家、村卫生室450家以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7家、服务站133家。全市平均每千常住人口拥有床位数5.64张,以及执业(助理)医师2.97人、注册护士3.26人,保持全省第一方阵位置。

随着二院阳湖院区、四院新北院区、常州市第七人民医院、常州市第一人民医院钟楼院区、溧阳人民医院,金坛人民医院等一大批重点民生项目投入运行,城市东南西北中均有三级医院布局,彻底改变了常州市优质医疗资源在老市区中心过度集中的状况。每个街道、乡镇均建有1所公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72%基层机构达到省示范标准。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硬件建设也早已“鸟枪换炮”。全市省示范乡镇卫生院建成率达72%,联合诊所变成现代化、标准化、人性化的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电视、空调、卫生间、淋浴间等设施一应俱全。医生看病从最初使用“手指、银针、草药”,到老三样“听诊器、血压计、体温表”,再到新三样“B超、CT、生化分析仪”等高精医疗设备,到如今“远程影像、远程心电、选程会诊”等互联网+技术。

百姓从“看不起病”到健全保障制度

“小病抗、大病捱,实在不行再往医院抬”,曾经是当年百姓看不起病的真实写照。而如今,常州市已经建立起多层次基本医疗保障。2004年,该市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2007年,建立城镇居民医保制度;2014年建立大病保险制度,对居民重大疾病给予保障。2016年,将新农合和居民医保合并为城乡居民医保。此外,商业医疗保险也在不断发展。居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现象得到明显缓解。

2009年,常州市实施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免费为居民提供14类55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建档率81.23%,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率99%,孕产妇健康管理率91.72%,儿童健康管理率97.32%,老年人健康管理率72.99%,高血压和糖尿病患者规范管理率达到72%以上,严重精神障碍患者规范管理率达91.40%。全市妇女“两癌”筛查、妇女叶酸补服以及艾滋病、梅毒和乙肝母婴阻断,儿童口腔干预、脑卒中筛查等项目,已惠及数百万人次。项目连续多年列入市政府“为民办实事”项目。

实施出生缺陷综合防治工程。建立出生缺陷三级综合防治措施,2004年实施新生儿疾病筛查项目,筛查率98%;2008年实施免费婚检,婚检率达90%;2009年实施免费妇女补服叶酸项目;2014年实施产前筛查项目;2017年实施免费唐氏筛查项目;2019年将实施免费新生儿代谢性疾病、心脏病、听力和视力筛查项目。

“家庭医生”成为百姓健康守门人。2017年,常州市全面开展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工作,为签约居民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全市已建立991支家庭医生团队、138个家庭医生工作室,重点人群、特殊人群签约率分别达到70%、90%,家庭医生正逐步成为居民健康守门人。目前常州市居民平均预期寿命为81岁,孕产妇死亡率为9.48/10万,婴儿死亡率3.19‰。

观念从治病防病到健康促进

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常州市广大卫生健康工作者顺应时代潮流,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防病治病特别是卫生健康的需求,广泛开展健康教育,深入推进健康促进,加快实现以治病为中心向以保障人民健康为中心的根本转变,主要健康指标优于全省水平。

70年来,常州市坚持预防为主、健康优先,努力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健康,有效控制了鼠疫、霍乱、血吸虫病、疟疾等多种烈性传染病、寄生虫病和地方病,为全市人民搭建起抵御疾病的“钢铁长城”。该市建成2个国家级慢病综合防控示范区,省级慢病综合防控示范区全覆盖,大力推广“三位一体”慢性病综合防控模式,百姓健康获得感不断增强。

在爱国卫生运动的推动下,该市实现全域国家卫生城市、省级以上卫生镇全覆盖,国家卫生镇占比80%。在卫生创建的基础上,积极开展健康城市建设。建成1个国家级健康促进区、1个江苏省健康促进区;建成江苏省健康镇(街道)25个、健康村97个、健康社区92个,数量居全省第一。

全面推进健康常州建设十大行动,大力倡导“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心理平衡”健康生活方式。该市建成国家级健康促进医院12家、省级健康促进医院46家,健康促进医院实现全覆盖;建成省级健康单位172家、健康促进学校350家;建成健康公园(广场)59个、健康小屋197个、健康步道215条,不断满足百姓健康生活需求。

看病从“三长一短”到预约诊疗

长期以来,百姓到大医院看病,存在“挂号时间长、缴费时间长、取药时间长,而问诊时间短”等问题,人们对此颇有意见。

如今,常州全市15家二级以上公立医院全部开展预约诊疗,三级医疗机构平均预约诊疗率达22.45%,复诊预约诊疗率达32.69%,依托省预约诊疗服务平台,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质下沉20%的专家号源。大力推行分时段预约诊疗和集中检查检验预约,实现分时段预约的医疗机构有11个,检验检查集中预约的医疗机构有6个,缩短预约患者候诊时间,提高预约诊疗效率。医联体牵头医院建立远程医疗中心,兼具远程会诊、远程培训等功能,确保在最短时间内与基层医院实现远程系统互联。搭建影像、心电、检验等区域性远程会诊平台,推动远程医疗服务持续健康发展。

推行临床路径管理和检查检验结果互认制度。15家二级以上医疗机构全面实施临床路径管理,进一步提高临床路径在规范诊疗行为、提高诊疗效率、保障诊疗质量和安全方面的作用及实施效果,进一步扩大临床路径实施的专业和病种覆盖面,2018年实施临床路径的病种数达420种,各医院入径例数达89893例。

加强全市医疗质量控制中心建设,对通过省级、市级等相关专业医疗质量控制合格的医疗机构,实现检查检验结果互认;对外省市同级别医疗机构,有选择性地实现检查检验结果互认,减少和避免不必要的重复检查,切实减轻群众经济负担。据不完全统计,今年1-8月份,通过互认减少重复检查的约68万余人次,为患者节省医疗费用约6600余万元。

医院从单打独斗到“牵手”联动

近年来,常州市充分考虑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医疗卫生资源现状,统筹不同区域、类型、层级的医疗卫生资源的数量和布局,分类制订配置标准, 不断缩小不同地区、不同机构、不同人群之间医疗资源配置的差距。

目前,全市建有区域型、紧密型、专科共建型医联体107个。加快构建分级诊疗格局,建立不同级别医院之间医院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接续性医疗机构之间的分工协作机制,促进优质医疗资源纵向流动。每年选派医疗骨干到基层帮扶。

全市自2013年起开展医联体建设,目前全市建成城市医疗集团3个、县域医共体6个,市内组建儿科、中医两个专科联盟,建成医联体共建专科109个,推进分级诊疗制度落实。通过资源共享、人才培养、技术提升、学科建设、医疗互通等多种方式,对医联体成员单位进行同质化的专科建设,形成上下联动、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的医疗机构“一体化”模式,全面构建分级诊疗的“无缝衔接”。

着力推进集约化五大中心建设,上半年实现远程影像阅片5.98万张,检验标本3.8万份,病理报告7796份,心电报告2106份,消毒供应15.05万包。2018年紧密型医联体基层门急诊人次增长14%,住院人次增长20%,手术人次增长25%。建有家庭医生工作室103个、签约团队943个。全市一般人群和重点人群签约率分别达35%、75%以上;七类特殊人群实施免费签约,覆盖9.1万余人。

推进创新服务满足百姓需求

服务没有终点,创新没有止境。目前,常州市各级医疗机构普遍实行了分层分科分区挂号、收费、候诊,加快门诊信息化升级改造,普遍实行电子排队、叫号。进一步优化门诊“一站式”服务和导医服务。常州市第一医院开设中心药房夜班工作,满足病区晚上10点后的夜间用药需求。常州市二院推广门诊电子病历,患者再次就诊无需携带各种病历和资料,只需提供自己的姓名、病历号或者其他信息,医生就可通过计算机得到患者的所有信息,缩短了病历查阅时间。常州市三院开设眼科、耳鼻咽喉科夜门诊,满足群众卡鱼刺、眼外伤等就医需求。加强多学科诊疗团队建设,实施多学科病例讨论和联合查房制度,为患者提供“一站式”诊疗服务。常规开展肿瘤、甲状腺疾病、性病、肥胖、胰腺、中西医结合、高危孕产妇、疑难儿科疾病等多学科专家联合门诊,门诊数量达700余例,通过各专科之间、临床与医技科室之间诊疗技术优势互补,研究制订出方法合理、疗效确切、程序最优的疾病诊疗路径和综合诊疗方案。

多家医院探索开展其他日间医疗服务,提高医疗资源利用效率。开展日间化疗服务的医疗机构4个,开展新生儿日间蓝光照射的医疗机构2个,开展日间病房服务的医疗机构8个,缓解患者“住院难”和“手术难”问题。拓展日间医疗服务,稳步开展日间手术,不断完善工作制度和工作流程,逐步扩大日间手术病种范围。今年全市12家医疗机构开展日间手术,完成日间手术5961例。加强日间手术质量精细化管理,制定日间手术临床路径。

砥砺奋进,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70年披荆斩棘,70年砥砺奋进。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常州市广大卫生健康工作者顺应时代潮流,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防病治病特别是卫生健康的需求,广泛开展健康教育,深入推进健康促进,加快实现以治病为中心向以保障人民健康为中心的根本转变,主要健康指标优于全省水平。

70年前,常州居民平均预期寿命为35岁,孕产妇死亡率为1500/10万,婴儿死亡率200‰。如今,常州市居民平均预期寿命为78.7岁,位列全省第三,孕产妇死亡率为9.48/10万,婴儿死亡率3.19‰。

一串串数字,一件件实事,一项项服务,充分展示了新中国成立70年来,在党和政府领导下,在常州市卫生工作者艰苦奋斗下,常州市基层卫生硬件、软件、服务广度和深度都取得长足发展,居民健康水平有了显著提高。健康常州是健康中国、健康江苏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常州卫生健康工作者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持续推进健康常州建设、为常州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Copyright (c) 2011-2012 www.jsqa.org All Rights Reserved. 江苏省质量协会 版权所有
主办:江苏省质量协会 地址:南京市石鼓路227号
联系电话:025-83206176 E-mail:jszlw2012#126.com(把#换成@)
苏ICP备11031680号-2 总访问:58393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