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负新时代机遇 迈向高质量发展
发布:2019/12/02 08:57:49,浏览:771

11月30日,由经济日报社、广东省委宣传部联合举办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研讨会在深圳举行。

研讨会共设主论坛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新篇章”“新思想引领新实践”2个平行论坛,围绕“研究阐释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研究阐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推动广东经济高质量发展”主题展开研讨。

在全天的论坛活动中,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宏观调控体系变化、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新时代对外开放、广东推进高质量发展等话题成为专家研讨的焦点。与会专家就破解发展阶段转换、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等问题积极建言献策,为广东乃至全国经济下一阶段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主论坛

王东京:

从供给侧发力用改革的办法调结构

近年来,我国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三去一降一补”五大任务稳步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持续加快,经济发展质量效益不断提高。

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副校长(副院长)王东京分析表示,一方面如果结构失衡问题不解决,社会再生产便无法进行,长此下去总量也会失衡;另一方面,一旦结构失衡造成了总量失衡,若不解决结构问题,刺激需求只会适得其反。

“我国虽然也存在内需不足问题,但主要矛盾是结构性矛盾,必须从供给侧发力才能解决。”王东京认为,从经济学角度来看,改善供给也是扩需求:改善供给结构可以更好满足需求,改进供给服务可以引导内需,创造新的供给可以创造新的需求。

王东京表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明确强调要用“改革的办法”调结构,也就是要由市场主导调结构,但这并不是说政府就可以置身事外。相反,政府也要更好地发挥作用,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要明确界定产权并依法保护产权,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二是进一步放宽价格管制,推动形成供求决定价格的市场机制;三是打破市场壁垒与行业准入限制,让生产要素充分流动。

王一鸣:

让市场机制在更大范围更深层次发挥作用

“当前,我国正处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我们既要跨越我国经济发展现阶段非常规特有的关口,又要跨越常规性的长期性的关口,大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王一鸣表示,要加快推动高质量发展,实现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才能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

王一鸣表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必须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更多采用改革的办法,加快形成和完善与高质量发展相适应的制度环境。

王一鸣提出,推动高质量发展要以深化改革为根本途径。其一,强化竞争政策基础地位;其二,进一步完善产权制度;其三,深化土地制度改革;其四,探索科技成果市场化激励机制;其五,加快推进国资国企改革;其六,深化财税金融体制改革。

王一鸣表示,实现高质量发展要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在做好顶层设计的同时,要给地方和基层更多的探索空间,鼓励地方根据当地实际进行各具特色、富有成效的探索,鼓励基层干部积极主动作为,激发各方面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形成强大合力,推动高质量发展不断取得新进展。

高培勇:

质量和效益应成为评价经济工作核心内容

“在以往,我们所秉持的发展理念,是在经济高速增长阶段的语境下生成并与之相契合的。植根于高速增长阶段的特殊语境,经济工作的重心和聚焦点,自然会放在经济总量和增长速度上,也自然要围着GDP的规模和速度转。”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高培勇表示,随着发展阶段的变化,传统意义上的发展理念遇到了强有力的挑战。

高培勇认为,对于经济形势和经济工作的评价,GDP增速绝非唯一的标尺,质量和效益指标不仅要引入,而且要成为评价体系的中心线索和核心内容。呈现在宏观经济政策主线上的重大调整,意味着宏观调控的立足点和聚焦点变化了,也意味着其着力对象、操作方法和主要目标变化了。

高培勇认为,我们已经初步确立了一个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紧扣社会主要矛盾变化、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适应高质量发展要求的新时代中国宏观调控体系。这一体系不仅聚焦于发展规模,而且更注重发展质量;不仅着眼于短期调控,而且更注重持续增长动力;不仅依赖于需求侧的总量收放,而且更注重供给侧的结构优化;不仅着力于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而且更注重矫正和解决政府系统供给的不平衡不充分;不仅立足于政策性操作,而且更注重制度变革。

迟福林:

以高水平开放推动形成改革发展新布局

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迟福林表示,习近平主席在多个重要国际场合指出,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中国开放的大门只会越开越大。这是在大变局中新型开放大国的战略选择,并由此形成新型开放大国的全球观。

迟福林表示,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坚持对外开放基本国策,打开国门搞建设,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从世界工厂到世界市场,从经济全球化的参与者、受益者到经济全球化的重要推动者、贡献者,走出了一条令世界瞩目的新型开放大国之路。

“当前,高水平开放已经成为牵动影响我国改革发展的关键因素,是布局改革发展的一条主线。”迟福林说。

迟福林表示,在更加复杂严峻的外部环境面前,开放与改革直接融合、开放倒逼改革、开放是最大的改革等时代特征十分突出。为此,要以高水平开放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形成全面深化改革的新动力。

高水平的开放,可以释放出巨大的内需潜力。迟福林认为,在全球有效需求长期不足的背景下,14亿人的大市场是中国战略优势之一,也是全球经济增长的重大利好。在“十四五”期间,我国很可能成为全球最大的货物与服务进口国;预计未来15年,中国进口的商品和服务将分别超过30万亿美元和10万亿美元。在经济全球化和新科技革命交织融合的背景下,经济转型升级蕴藏着的内需潜力释放,离不开高水平的开放。

“这就需要我国进一步放宽以服务业为重点的市场准入,进一步降低关税,消除各种非关税壁垒,加快推进与世界主要经济体的标准对接、资格互认,实现国际、国内要素有序自由流动、资源高效配置、市场深度融合。”迟福林说。

李善民:

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提供实践经验

党的十八大以来,广东GDP从2012年的5.7万亿元,增长到2018年的9.7万亿元。“广东经济的持续高速发展充分证明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在广东的实践取得了巨大成功。”中山大学副校长李善民说。

李善民表示,广东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广东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大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强化制度供给和政策创新,出台了“实体经济十条”“民营经济十条”“促进就业九条”“外资十条”“稳外贸九条”等一系列政策措施,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力度进一步加大。

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国家战略。李善民表示,广东省委、省政府今年印发了关于贯彻落实《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的实施意见,积极探索推进在“一国两制”和三个关税区条件下的体制机制创新,构建极点带动、轴带支撑网络化空间格局,打造全球科技创新高地和新兴产业重要策源地。携手港澳推进大湾区基础设施“硬联通”和机制“软联通”,建设宜居宜业宜游的优质生活圈。

“广东将继续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先行地和实践地,携手港澳将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成为世界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为在本世纪中叶将我国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供经验。”李善民表示。

■平行论坛

张燕生:

共建“一带一路”为世界带来新机遇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首席研究员张燕生表示,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不仅为世界各国发展提供了新机遇,也为中国推动新一轮开放发展开辟了新天地。

张燕生认为,一方面,共建“一带一路”把中国中西部、内陆沿边地区推到了开放前沿位置,把对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的开放推到了对外开放和对外合作的前沿位置。另一方面,依托共建“一带一路”探索建立“基于发展规则”的先进适用型标准、规则和政策体系,是中国经济外交的着力点。此外,中国企业要从全球产业链迈向中高端,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是增强产业基础能力的必经之路。

张燕生建议,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需要推动合作理念从发展导向转向发展规则导向,推进方式由面上扩张转向立体深耕,价值链由设施链共建转向创新链、供应链、产业链网络共建。

赵昌文:

中国已具备深度参与新工业革命基础

“新工业革命就是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深刻地改变着我们这个时代的经济和社会属性。”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经济研究部部长赵昌文说。

赵昌文表示,习近平总书记着眼国际秩序的深刻重塑,多次指出世界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并且从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快重塑世界、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推升全球治理加快变革等方面作了深入分析。赵昌文认为,应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必须抓住新工业革命的机遇。

“中国当前已基本具备了深度参与甚至引领新工业革命的基础。”赵昌文说,中国在新工业革命可能孕育的部分领域上已经具备一定优势,如数字经济领域等。

“我国具有制度优势和超大规模的市场优势。”赵昌文认为,制度优势凝聚了“中国梦”共识,赋予了中国深度参与新工业革命的足够信念。同时,中国还具有有利于新工业革命潜力释放的广阔市场空间。

黄汉权:

建设创新引领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

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产业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所长黄汉权表示,产业体系是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基础。建设创新引领、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是习近平总书记基于产业演变规律和中国实际,对新时代产业体系做出的全新阐述。

黄汉权认为,经过新中国成立7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40多年来的发展,我国经济总量已连续九年稳居世界第二,积累了丰富的科技、人才、金融等资源,具备构建创新驱动、协同发展产业体系的强大基础。

“要大力振兴实体经济,夯实产业体系的根基。”黄汉权表示,把振兴实体经济特别是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加大对实体经济支持力度,营造更加有利的发展环境,增强实体经济的发展活力和内生动力,增强对高端要素的吸引力。

黄群慧:

打破路径依赖“再造”产业基础能力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所长黄群慧向研讨会提交书面发言表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推进中国经济从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着眼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重大战略部署。

黄群慧认为,后发赶超路径具有自增强的“锁定效应”,只有打破这种路径依赖才能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这就要求“再造”产业基础能力,从重视应用研究转向更加重视基础研究,从强调模仿创新转向更加强调原始创新、从鼓励迭代性技术创新转向更加鼓励颠覆性技术创新。

黄群慧称,我国产业基础再造需要从两个方面入手,才能有效支撑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的需要。一方面,补齐工业化时代我国产业基础的短板,包括大幅度提高工业“四基”能力。另一方面,全面强化现代信息产业的基础能力,促进传统经济体系转向现代化经济体系。

■精彩发言摘登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涵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各个环节以及制度、体制、运行、发展各个方面,深刻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关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科学性与人民性、经济与政治、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原理,科学回答了新时代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一系列重大课题。它是新时代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高质量发展的政治经济学,以人民为中心的政治经济学,不仅有力指导了新时代我国经济发展实践,而且开拓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新境界。

——求是杂志社副总编辑张宇

在过去数十年的全球化中,发达国家政府通过税收和金融等一系列政策向企业倾斜,保障了西方优质资本和技术没有流失。更为重要的是,发达国家为资本和技术创造了包括形成完整产业链、教育和培训系统、以及提供技术劳动力等方面的良好“地域性条件”。中国同样需要形成多个高端产业链,使得这些产业链具有地域性,不会因外在形势的变化而迅速流失。

——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教授、华南理工大学公共政策研究院荣誉教授郑永年,华南理工大学公共政策研究院教授杨丽君(书面发言)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总结了人类发展的正反两方面经验,大胆借鉴探索提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个概念是理论上的重大创新。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有机结合,就是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让每一个人的能力得到提升,每一个人参与国民经济的循环,通过一种制度安排来激励每一个人的积极性、创造性、主动性,让每一个人的发展实现每一个人对美好生活的追求,通过人自身的发展来实现人对美好生活需求的满足。

——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党委书记、院长刘尚希

当前,“一带一路”已经绘就一幅“大写意”,未来要聚焦重点、精雕细琢,共同绘制好精谨细腻的“工笔画”,以基础设施等重大项目建设和产能合作为重点,在项目建设、市场开拓、金融保障上下功夫,推动教育、科技、文化、体育、旅游、卫生、考古等领域交流蓬勃开展,规范企业投资经营行为,高度重视境外风险防范,解决好重大项目、金融支撑、投资环境、风险管控、安全保障等关键问题,形成更多可视性成果,积土成山、积水成渊,推动共建“一带一路”不断走深走实。

——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对外经济研究所所长叶辅靖

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体系中具有根本性、全局性、长期性、稳定性的部分,对经济增长速度、经济发展质量和经济收入分配等具有决定性影响。广东作为改革开放排头兵,必须以国际化的思维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全球视野配置资源,充分发挥市场在全球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加快中国(广东)自由贸易试验区、粤港澳大湾区、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等对外开放新高地建设,率先建设更高水平的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在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上走在全国前列。

——广东财经大学经济学院院长黄晓凤

在经济发展水平上,广东连续30年居全国前列,去年地区生产总值达9.72万亿元,全省工商户和企业数量、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量都稳居全国第一。数量众多的企业保证了经济活力,在复杂的国际环境和经济面临下行压力的国内环境下,广东经济仍能稳中向好,体现了强大的韧性和充足的潜力。与此同时,也要注意到广东面临区域发展仍不平衡等挑战,而推动高质量发展也是这些挑战的应对之道。

——华南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副院长董志强

Copyright (c) 2011-2012 www.jsqa.org All Rights Reserved. 江苏省质量协会 版权所有
主办:江苏省质量协会 地址:南京市石鼓路227号
联系电话:025-83206176 E-mail:jszlw2012#126.com(把#换成@)
苏ICP备11031680号-2 总访问:592891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