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长三角一体化三大国家战略优势叠加,“融合”成为摆在常州面前的一道“必答题”。深度对接大上海的产业、课题,加速与泰州跨江融合,立稳江苏“中轴崛起”战略地位。摊开省委省政府确定的长三角区域一体化“施工图”,常州找准定位,以融合之笔书写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融合发展形成的‘聚合力’,是常州经济社会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常州市发改委主任汤如军表示,“统筹融合发展,就是以点带线,从线到面,释放新一轮改革动力,实现一体化协同创新发展。”
要素流动
城乡区域融合“一盘棋”
城乡融合,首要是“融城入乡”。县域是城乡融合发展的主战场。常州市发改委农村经济处处长胡瑞清说:“城乡融合的基本思路就是以城带乡,打破城乡二元,让城乡要素形成流动机制。”
2013年起,常州陆续出台新型城镇化相关规划,提升城镇化质量,逐步建立全域覆盖、普惠共享、城乡一体的基础设施服务网络。江苏省中医院与溧阳市政府合作共建省中医院溧阳分院,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天目湖校区启用,教育、医疗资源持续向县域倾斜。溧阳市、金坛区获批国家首批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为常州乡村发展再度赢得先机。常宜高速、苏锡常南部高速建设大踏步前进,农村公路与国省干线公路互联互通,打通乡村振兴“脉络”。
让美丽乡村绽放美丽经济,乡村美丽产业“扛大旗”“挑大梁”,武进区雪堰镇连续5年举办桃花节,不断将“桃”经济扩大衍生;太滆村挖掘和发扬传统的渔业文明,让乡情有“趣”处。从过去的“卖农产品”向“卖风景”“卖文化”“卖体验”转变,一二三产业集聚发展,新北区梅林村立足草坪特色产业,种“草”种出新天地,走出村强民富新思路……乡村振兴,成为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助推器。
探索“融合、互补、特色”常州模式,区域融合探索走出“新路子”。今年12月,江苏江南烯元石墨烯科技有限公司领取全国首张“长三角联盟双创券”。“手持双创券,等于获得长三角一体化产业政策扶持通行证。”公司技术转移部部长史小军激动不已,科技服务资源通过一张电子券实现沪苏浙皖四地“一键连通”,创新创业进入长三角协同发展新时代。
中科院副研究员孙伟表示:“常州要在江苏‘中轴崛起’树立坐标系,围绕特色产业集群,把产业链补全补强,发挥长三角的龙头作用。”以建设高质量工业明星城为方向,常州重点发力高端装备制造业、新材料、光伏、轨道交通和工业互联网等产业。截至目前,全市上市企业达61家,工业总产值超百亿元工业企业达16家,涌现出200多个行业领跑和隐形冠军,在工业和信息化强市中位列第一方阵。
创新赋能
擦亮产教融合“常州品牌”
当前,常州经济社会发展已经进入了“爬坡过坎”、新旧动能转换的关键时期。产教融合将成为当前乃至今后一个时期推动高质量发展走在前列的重要手段。
围绕建设“中国职教名城”的战略定位,推进国家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综合改革试验区和江苏省职业教育创新发展实验区建设,常州全力打造“经科教联动、产学研结合、校所企共赢”的产教融合“常州品牌”。
每天新增1家高科技企业、1项产学研项目、4件授权专利,科技企业总数超过3300家,科技人才总数超过2万人……在刚刚公布的2019年中国创新园区前10强名单上,常州科教城荣登榜首。“把科技园区、教育园区和产业孵化园区放在一起,从设立之初,常州科教城就为产教融合、产学研资源流动等提供了先天条件。”常州科教城管理委员会主任陆金林说。
走进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地下工程技术实训中心,上海城建市政工程集团提供的一座硕大无朋的盾构机冲击着视野,通过引企驻校、引校进企、校企一体多种方式,“教室”与“车间”无缝对接,让职工参与教学……让相关主体、要素相互内嵌融合,联动提升学校、企业“获得感”。
常州技师学院19岁小伙宋彪登上世界技能大赛的领奖台,向世界展示了“中国工匠”的高光时刻;常州天正技工学校依托天正工业互联网大数据平台建设虚拟现实(VR)实训教学项目“鲁班在线”,把高度仿真的虚拟实训环境和对象直接带进课堂;常州刘国钧高等职业技术学校为企业提供“订单式”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模块化”,实现学生就业“零磨合期”……常州每万名劳动者中高技能人才数连续5年位居全省第一,“龙城工匠”成为常州一张靓丽的城市名片。
“既能做阳春白雪的科研,也能接地气为企业服务”,常州大学-阿里云大数据学院和智能制造产业学院推进常州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不断增强科技创新的源头供给,让科研链、产业链、人才链相互关联,协同推进。常州大学校长蒋军成表示,学校探索和培养“新工科人才”,以“项目化教学”破解学生缺乏实践的难题,实现产教真正的融合。
产业融合
协同共生跑出加速度
隆冬时节,由碳元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投资的碳元光电3D玻璃项目装修现场一片繁忙。专注于高散热石墨膜产品研发与生产的碳元科技,与华为、苹果、三星等智能终端厂商有着良好的合作关系。公司工程部经理刘少言表示:“新项目整体达产后,预计将形成年产1.2亿片3D手机玻璃、3000万片陶瓷手机背板的生产能力,满产后可达年产值20亿左右。”
“推进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是常州构建自主可控的现代产业体系、建设制造强市的关键之举。”汤如军说,从“招来什么项目就发展什么产业”转向“主动优选”,含“金”量、含“新”量、含“绿”量、含“智”量持续提升。
国家第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名单日前出炉,常州市智能装备制造产业集群成功入选。现在,国内每生产4台机器人,就有1台“常州智造”。日本安川电机株式会社是全球四大机器人生产企业之一,位于常州武进高新区的安川(中国)是它在海外建立的首个机器人生产基地。近年来,纳博特斯克、遨博机器人骨干企业开始在常州集聚发力,机器人产业串“珠”成链,建链效益逐步显现。
以龙头骨干企业、智能工厂和先进制造业集群为重要载体,常州“两业融合”跑出新姿态。在江苏省发改委组织开展的江苏省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试点工作中,常州共有20家单位入选。产业集群试点5家,试点数量并列全省第一;龙头骨干企业14家,试点数量全省第三;区域集聚发展试点1家。
创新生态、服务生态耦合共生,推动技术创新与产业融合互促共进,培育覆盖全周期、全要素的高新技术服务产业链。作为国产碳纤维产业化的“领头羊”,中简科技突破碳纤维产业“卡脖子”的关键技术,激活发展“新引擎”,用一根碳纤维,带动起一个产业,并成功登陆资本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