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3.34万亿元,工业增加值率提高0.5个百分点;新兴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到53.4%;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纳米技术应用、人工智能四大先导产业产值占比达到21%,生物医药产业入选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新出炉的苏州政府工作报告中,一组组代表苏州转型升级和创新指数的关键数据,引发热议。
新的一年,开放成为苏州发展关键词。在国内外形势错综复杂、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加大的情况下,外向型经济大市苏州如何进一步保持发展定力?如何在更大的开放中全面提升城市创新能力?备受关注。苏州两会现场,代表委员围绕这些议题,从抢抓战略叠加机遇、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促进动能接续转换等方面,积极为苏州创新发展建言献策。
抢抓战略叠加机遇 让开放为创新转型赋能
“处于战略叠加机遇期的苏州,要将创新放在首要位置,释放‘开放再出发’制度红利!”“苏州要把开放创新发展的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加快构建高质量发展动力系统!”在今年苏州两会上,以开放推动创新发展、以开放促进产业转型,在代表委员中形成广泛共识。
当前,“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长三角一体化、自贸区等国家战略在苏州叠加实施,中新、中德、中日、两岸开放平台在苏州集聚集成。在苏州市人大代表、苏州工业园区科技和信息化局副局长肖诗滔看来,战略机遇叠加为苏州创新资源集聚带来利好,要做更多“引进来”的承接和“走出去”的布局,除了报告提出苏州今年将深度参与G60科创走廊建设等,吸引更多高端人才和创新资源到苏州,另一方面还畅通国际资源对接渠道,协助更多的科技企业到外部“经风雨”,反向锤炼创新“内生力”。
“从去年的主要经济指标来看,苏州规上工业总产值再攀新高,但也要明显看到,增加值率仍有待提高。苏州是全球重要的制造业基地,应探索建立专门机构组织,对全球创新技术产业转换成果进行年度评比。”苏州市政协委员、民革园区基层委员会副主委邱俊杰认为,产业创新能力、制造业转型动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创新成果转化率,苏州可设立年度全球创新技术专业转换成果的顶级奖项,倍速增加创新技术产业成果转化,提升增加值率。
在开放促创新、促转型的过程中,代表委员还普遍认为,必须处理和把握好“内与外”“引与培”这两组辩证关系。“当前,苏州引进了较多外资型企业,带动了地区经济发展。但不可否认的是,不少外资型企业的核心研发力量还没有放在苏州。”苏州市政协委员、路之遥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周荣客观地说,开放再出发要侧重核心研发力量的引入,同时,还应积极培育有潜力的本土企业,鼓励企业建设高水平研发机构,加大对技术转让和成果转移的支持力度。“既抓住全球资源配置红利,又提升自主创新能力,这是推动苏州从全球‘制造基地’向‘创新工场’转型的关键所在。”
率先抢占“制高点”
全面构建产业发展新体系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在新一年的重点工作中,苏州要优化四大先导产业布局,聚焦生物医药产业,定向攻关、重点突破,着力打造新型显示、高端装备制造、高端纺织等10个千亿级先进制造业集群,这被外界看作是苏州做强做优先进制造业、率先抢占产业“制高点”的一个重要信号。
“实现这样的目标,苏州有基础。尤其是生物医药产业,去年接连涌现出一批像信达生物、基石、亚盛等上市企业,树立了产业信心。”苏州市政协委员、苏州市科技局局长张东驰认为,在未来竞争激烈的市场上,苏企要进一步强化“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实现“接续性进步”。“产业升级犹如马拉松,要想抢占制高点、实现冲刺,前期的基础必须打牢。报告提出,2020年苏州将实施高端装备研制赶超工程,推进工业强基工程项目,提升关键材料、核心零部件、先进工艺等工业基础能力,这体现出苏州在源头创新和应用基础研究上的力度不断加强。”
率先抢占产业“制高点”,人才资源和载体平台也是重要因素。“苏州要实施万名高端人才集聚计划,加大创新创业人才引育力度,打造人才政策‘升级版’。同时,瞄准先导产业尽早谋划建设国家级实验室,集中力量突破关键技术,特别是中科院等专业院所需要与高校、企业实现优势互补、良性互动、协同发展。”苏州市人大代表、中科院苏州纳米技术与纳米仿生研究所所长杨辉建议。
构建产业发展新体系,既要政府从宏观层面给足政策,更要依靠企业自身全力加码。在苏州市政协委员、相城区原工商联主席张雪珍看来,产业升级不是单纯强调增长速度,企业要保持定力,不能盲目扩张,要立足于自身的生产状况,延伸产业链,贴合当下的发展趋势来精耕细作。苏州市政协委员、苏州华成集团总裁蒋立健对此颇为认同,他表示,作为苏州最大的汽车经销商,华成将利用互联网技术、大数据管理等手段,在垂直领域培育服务业新业态新模式,更好地提升服务效率、满足用户和市民的需求。
优化营商环境
让创新资源无障碍流通
去年,苏州“放管服”改革持续推进,新增市场主体43.2万户,累计达到188万户;苏州综合金融服务平台累计为企业解决融资需求超6600亿元……在优化营商环境上精准发力,让苏州市场创新活力充分迸发。开放再出发,内外创新资源流通畅行无阻,对优化营商环境提出更高要求。
“前两天,苏州开放再出发大会上,热力图的布局引导、工业用地红线的划定,充分展示了苏州营造良好营商环境的诚信、细心和耐心。”苏州市人大代表、苏州干部学院科研处处长蔡俊伦表示,苏州的外资企业和民营企业能量巨大,苏州应营造更加优良的营商环境,将企业的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今年,苏州提出落实总面积达68.8平方公里的近期可供产业用地。完善工业企业资源集约利用综合评价体系,积极探索行业、区域、产业链综合评价,为企业提档升级提供良好的配套服务。
优化营商环境,还必须坚持让法治成为核心竞争力。苏州市政协委员、江苏瀛元律师事务所主任杨钧辉认为,新形势下,苏州应当与时俱进,加快与国内司法和相关部门的资源整合。比如,通过制度创新,推动相关部门建立自贸片区法院、检察院,成立国际商事调解中心、涉外法律服务中心等服务形态,构建较为完备的法律生态体系,从而提升自贸片区的法治环境,实现有力的法治保障。
在苏州市人大代表、联创时代(苏州)设计有限公司常务副总刘众看来,与行政效率相关的内容在运行一定时间后都会有所懈怠,苏州应该强化制度约束,除了完善工业企业资源集约利用综合评价体系,还要落实政策、创新政策,跟上企业发展的步伐,科学编制苏州特色评价指标体系,建立营商环境优化动态评价数据库,找准“长”“短”“特”,为苏州营商环境优化再出发找准精准发力点。
更高质量开放,苏州给出更为明确的营商举措。对标国内外先进水平,进一步压缩行政许可事项承诺时限,逐步实现开办企业2个工作日、不动产登记3个工作日内完成,更大幅度压缩工程建设项目审批时间,提高企业水电气获取便利度;提高一般贸易比重,推动维修维护、服务外包、知识产权等十大重点行业服务贸易创新发展;深化国际贸易“单一窗口”跨部门业务和通关一体化建设,促进跨境贸易便利化,以开放促改革,一波红利正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