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安全需要媒体责任
发布:2013/02/06 09:38:16,浏览:1165

胡立彪

广东省政协委员李汴生在提交给广东省“两会”的提案中指出,媒体的监督报道对推进食品安全工作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但近几年有关报道屡现不科学、不客观、不全面的问题。例如,“香蕉致癌”、“甲醛啤酒”、“毒蜜饯”等事件,把个案推而广之到整个行业;动辄使用“有毒”、“致癌”等词语,夸大危害、制造冤假错案。他强调,食品安全涉及许多科学问题,媒体报道要讲科学,讲证据,而且也要注意报道的“度”。

身为华南理工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系主任的李汴生,在其提案中表述上述观点,想必并非随口一说,而是“讲科学”和“讲证据”的。事实上,不少食品安全领域的专业人士也曾表达过与李汴生委员类似的担忧,他们都呼吁,对待食品安全问题,媒体报道需要更多地体现自身责任。切不可一味炒作,使一些相关报道偏颇失实,使相关行业形象受损,加剧公众的恐慌和社会质疑,产生负面社会效应。

偏颇失实的炒作报道随处可见,眼下正热的双氰胺事件中就有不少。新西兰少量奶粉检出微量双氰胺的消息一出,立马引起国内消费者的广泛关注,众多媒体更是闻风而动,强势围观。于是,裹挟着“进口奶粉涉毒”、“洋奶粉跌下神坛”之类耸听、臆断的表述开始出现在一些媒体的报道中。受这些报道影响,国内不少消费者开始对新西兰奶粉乃至所有进口奶粉的质量安全状况产生怀疑,奶粉市场再度笼上一层阴霾。然而,随着权威部门的介入,事件的真相浮出水面:双氰胺根本没那么“可怕”,新西兰奶粉仍可以放心食用。新西兰第一产业部声明称,本次检测出的双氰胺“毒性比食盐还低”,民众无需过度紧张。而新西兰政府之所以“暂停”牧场施用双氰胺只是出于“风险”考虑及“零容忍”的态度,这是一种“安全提示”,并非安全警告。台湾食品药物管理局公告称,依目前收集之资料显示,双氰胺毒性很低,不具生殖、基因、致癌等毒性,且没有任何证据显示新西兰奶粉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无需下架。香港卫生署经调研后发布公告称,相关乳品无安全疑虑,香港地区的新西兰乳制品仍保持正常销售。中国乳业专家也均赞同上述三方观点,表示无安全之虞。

令人感到奇怪的是,一条关于新西兰奶制品“有毒”的新闻在国内引起轰动,在新西兰本地却波澜不惊。当被记者问及为什么自己国家的奶粉出了事却没什么反应时,一位正在买牛奶的新西兰老太太笑着反问道:“如果新西兰的牛奶不能吃了,世界上还有能吃的牛奶吗?”新西兰的老百姓能对自己国家的食品安全自信如斯,这让我们国人感到艳羡的同时,也不得不反思:是什么让他们有这样的自信?又是什么让我们缺失了这样的自信?答案其实很简单。新西兰民众愿意相信自己的食品质量环境是安全的、可靠的,这是因为有人告诉了他们这样的事实,这个“人”就是他们的媒体。而在中国,一些媒体经常“告诉”人们的,却是民众不想看到却又不得不去相信的东西。

近年来我国食品安全领域尽管出现了一些问题,但整体的食品安全形势在向好的方向发展。媒体应该告诉人们事实,而不是只关注“问题”,甚至将其无限放大,却忽视或者故意掩盖“向好”的一面。有学者指出,有责任感的新闻人应当持有的基本风格是理性观察并体现建设性。它意味着不冲动、不破坏、不媚俗、不虚伪、不偏激、不炒作、不盲从、不骄傲,以务实、开放、求证的心态冷静观察社会,以建设性的视角来报道“一切值得报道的新闻”。一言以蔽之,以媒体报道之信(信实),促进民众之信(自信)和社会之信(诚信)的达成。在食品安全方面,我们还缺少这“三信”,而如何培养这“三信”,正是今后的主要任务。

Copyright (c) 2011-2012 www.jsqa.org All Rights Reserved. 江苏省质量协会 版权所有
主办:江苏省质量协会 地址:南京市石鼓路227号
联系电话:025-83206176 E-mail:jszlw2012#126.com(把#换成@)
苏ICP备11031680号-2 总访问:590377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