墙上的时钟已经悄悄指向了凌晨一点。江苏省特种设备安全监督检验研究院徐州分院(以下简称江苏省特检院徐州分院)一间办公室里仍然灯火通明,江苏省特检院徐州分院无损检验师蒋铁流、朱正正和同事们一起,将当天徐工集团徐州重型机械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徐重)无损检测结果进行分析汇总,找出检测过程中发现的质量问题,提出相应的分析与建议,最后填写检测检验工作联络单。
在最后一份检测检验工作联络单上签下自己的名字后,蒋铁流长出了一口气。原来,按照工作流程,当天所有的检测分析结果,最好在第二天上班前及时反馈给徐重的相关人员,便于企业及时作出改进和调整。
虽然完成检测工作经常已是半夜11点甚至12点,但想到如果能够早一点分析出结果,就能早一天给企业带来实惠,蒋铁流他们往往都会在离开徐重之后,回到单位“加班”完成分析工作,提出相应的建议。
徐重的工人下班之后他们开始上班、深夜12点前离开徐重下班、凌晨分析完结果回家、第二天继续工作……自从2011年9月江苏省特检院徐州分院与徐重达成合作协议,由徐州分院派驻无损检测服务组进驻生产车间,对吊臂的关键焊缝、起重底盘等重要部位进行检测和质量把关开始,蒋铁流、朱正等徐州分院的检验师们,便有了一个新的作息时间表。
“我们是焊工的眼睛,更是徐重的眼睛。”第一次专家检测队进入徐重前,江苏省特检院徐州分院院长任智铨这样对同事们说道:“焊工们通过自己的劳动,将起重机的关键部位焊接得很漂亮,但他们并不知道里面的焊缝质量是否合格,我们要通过专业的检测方法,对这些焊缝质量进行把关,帮助徐重发现问题,进行改进,提高合格率。”
第一次带队进驻徐重之后,已经在无损检测行业摸爬滚打了30年的“老兵”蒋铁流却发现,要当好这双“眼睛”,并非那么容易。
艰苦的工作环境和强大的工作强度,是当好“眼睛”的一个挑战:有时一个吊臂20多米长,狭长的空间内,人全程半蹲着,气味不好闻、呼吸不顺畅,夏天50多摄氏度、冬天时四周冰凉,加上检测通常是企业下班后进行,经常需要“加班”进行读片评片……最晚曾经干到夜里3点,第二天还需要正常上班。
“任院长,要不我们别干了,大家太辛苦了。”太累的时候,专家们有时也会抱怨几句,但一想到手中检测的分量,大家还是勇敢地去迎接挑战。毕竟吊臂是起重机最重要的部件之一,其质量水平如何直接关系该特种设备安全,能为这样的产品把关,是一种责任,而能为全球最大吨位的起重机“体检”,更是一种自豪。
真正最大的挑战,来自与焊工们的“融合”。检测师们每发现一次焊缝质量问题,意味着焊工们的工作存在不到位的情况,徐重又对质量标准执行不到位的员工有着严格的奖惩制度,一度使得徐州分院专家们制定的工艺改进方法等在焊工的改进执行上效果并不理想。
一次,蒋铁流发现,焊工班里技术很好的一位焊工,却在两个月时间里反复出现未熔合的同一问题,焊接质量时好时坏。但作为一个有着10多年焊龄的年轻“老”焊工,对于专家们发现的未熔合和裂纹问题,他只是对后者更重视,对前者的改进并不完全“服气”。检测师们抛开纯粹技术,从工艺改进角度苦口婆心地和他语重心长地“谈心”。后来他完全信服了,焊接也稳定了。
伸臂工段段长孙晋勇就对这样的“指导”心服口服。去年10月,他发现自己的定位焊老是出现问题,却一直未能找到关键所在,通过检测专家现场指导,他很快掌握了解决的方法,也没有再出现未熔合的状况。虽然开始也有焊工向他提出抱怨,但看到焊缝质量稳步提升,大家都非常认可。焊工们的认可,换来的是焊缝一次性合格率的直接上升。
与此同时,检验师对质量改进提出的合理化建议,也加速了双方“蜜月期”的来临。一次在徐重品质部,朱正无意发现员工在改进质量方法上,有一个关于加水减少偏弧的建议,但这样的方法有可能降低强度钢的材质,于是,他和大家一起进行现场讨论,提出改进工艺的方法,很好地起到了材料质量把关的效果。
一年多的合作使大吨位起重机关键焊缝一次性合格率接近100%。徐重对这段美好“姻缘”提出了更高要求。“下一步,希望双方能进一步深化合作,江苏省特检院徐州分院发挥专业优势,在更多领域帮助我们严把质量关,当好我们的眼睛。”徐重副总经理史先信说。(徐建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