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巨大,核电产业链升级正当时”;
“压铸模具业压力重重,产业急需进一步升级”;
“晋江鞋业面对空前生存压力,急需转型升级”……
近日,诸多行业在讨论“安身立命”的大问题时,都不约而同的喊出了“产业升级”的口号,那么这产业升级究竟为何物,其未来的发展方向又在何方?
走“立体式”升级之路
“产业升级这一概念,自改革开放以来就一直为历届政府所倡导。李克强总理近来提出的中国经济‘升级版’的概念,既有继承又有新的内涵。”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秘书长陈永杰表示,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的经济体量越来越大,经济基础越来越坚实,但是资源和能源的消耗已经达到了空前的程度,我们急需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产业发展的层次。
有一项略显矛盾的数据显示: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IT产品出口国,在出口结构中超过30%是高新技术产品,但我国的IT产品在国际竞争中并不占优势,个中缘由就在于很多高新技术产品只是在中国从事劳动密集的组装。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全球生产价值链形成以后,产业升级的方向就不仅仅需要从传统的产业到智力密集、技术密集产业的升级这个单一的角度来考虑,还需要考虑到价值环节的升级,提升中国在全球分工中价值分工的地位。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工业经济研究所所长金碚认为,只有将可持续性的产业国际竞争力作为重点战略目标,才能准确把握产业结构调整的战略方向。他表示,各个领域要向着绿色化、精致化、高端化的产业制高点攀登,形成各产业向上发展的差异化竞争态势,从单纯追求规模扩张转向通过技术创新实现产业深化,从过去“平推式”工业化转向“立体式”工业化。
“产业升级中企业是原动力、是升级的关键。”那么在产业升级的过程中,政府应该扮演什么角色呢?《2013中国产业升级研究》课题组成员、北京工商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周清杰认为,国家应适度放手,制定更加科学合理的产业政策,营造公平竞争的秩序和环境,然后将主导权交给市场,让各产业在平等竞争中实现转型和升级。
质量品牌是升级利器
汽车产业是“十二五”规划中产业“升级”的排头兵。可是,作为一个汽车大国,离汽车强国的差距还很大,在知名品牌的创建、核心技术的掌握、国际市场的拓展等多方面,还面临很多挑战。业内人士纷纷指出,汽车产业需从产业结构、产品、技术三方面启动“升级”。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主任赵航在谈到这一问题时表示,中国汽车目前在塑造品牌时,首先要在产品一致性、质量、技术上下工夫,一个好的品牌形象一定是质量无可挑剔的。
而对于中国整体的产业升级同样如此,陈永杰说,我国产业向中高端发展,最主要的是产品的内在品质,这就要求我们注重质量效益,注重品牌塑造。
“未来我国的经济发展应该向产业的两头延伸:一头是加大研发投入,增加科技含量与自主创新能力;一头是加强品牌建设,增加附加值和对市场的影响和控制力。”周清杰表示,提升企业的竞争力,就是提升产业的竞争力,而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就在于自主品牌的塑造,“在国外谈到一个产业时往往就会联想到一个著名品牌、一个优秀的企业,如果没有品牌,我们在开拓市场时就少了一件利器。”
“我们的一些龙头企业都有走出去的需求,这种需求同样是产业升级的一个重要方面。”陈永杰认为,走向国际也是我国产业升级的必然趋势,我们需要国外的先进技术、国外的资源、国际的市场。
周清杰也表示,技术层面的产业升级有几种途径,一种是自主研发,另一种就是通过国际市场和国际合作来完成。只有在更广泛的竞争中,获得消费者对产品质量、性能、服务及其文化内涵的认可,品牌覆盖面、知名度和影响力的效应才能展现出来,我国产业才能实现“升级版”的战略任务。
三大产业需要协同发展
对比工业化较为成熟的先进发达国家和经济体可以了解到,中国产业结构中高技术产业发展明显不足,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占比偏低。而发达地区的产业结构已经实现了由高耗能、高污染的传统工业转向高附加值、低能耗、低污染的精密机械、精细化工、电子计算机、交通等高附加值组装型重化工业、信息产业、节能环保、生物技术等新兴产业。
与此同时,2012年,我国服务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44.6%,而许多高收入国家的服务业占比已达70%,产业结构的不合理,也加大了资源环境压力,制约了经济整体素质的提高和持续发展。
陈永杰说,如果按照整体产业,划分高中低端,那么我国过去的经济结构便是以“中低端为主”,而近来的华北雾霾天气、城市土壤中重金属含量的增加、城市水污染等问题频现,都反映出这种产业发展格局的难以持续。“所以,今后产业升级的发展方向应该是以中端为主、强化高端、减少低端。”
据《2013中国产业升级研究》指出,我国的产业升级必须面向市场需求,在努力夯实农业发展基础的同时,把工业由大变强与发展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结合起来,把淘汰落后产能与抢占战略性新兴产业制高点结合起来,力促三大产业在更高水平上协同发展。
周清杰也认为,产业升级必须增强三大产业以及产业链之间的有机联系,通过全产业链管理而实现更高质量的增长。“二产可以帮助一产提高组织化、规模化、装配化、机械化;三产中的信贷、广告、资本市场等可以为二产服务;二产的各子产业之间相互协同发展。” (何 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