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2013/07/15 16:06:25,浏览:896
程虹分析指出,独特的“大国质量”、过渡中的“转型质量”和复杂的“二元质量”国情,决定了我国的宏观质量管理必须树立群众质量权益保障的底线思维。以我国的标准制定为例,群众反映标准更新慢、无法满足生产实践的需求,其根本原因是标准制定过程缺乏对群众利益的充分重视和尊重。他提出,如果能充分尊重内生于企业的自我利益需求,充分发挥企业和行业协会在标准制定过程中的积极性,让团体标准与强制性标准达到双轮驱动,就能同时满足群众利益激励与社会经济需求。
在谈到广东电梯改革的案例时,程虹认为,“明确使用单位就是电梯的责任主体”是此次改革成功的关键。推而广之,政府在进行宏观质量管理时,必须明确,群众才是参与构建质量的主体,要让群众更广泛地参与到质量管理中。在大数据时代,每个消费者都可以实时在互联网上发表自己的质量评价,这就是群众基于互联网的社会参与。与其对其抱怨、责怪,不如积极进行监测、充分加以利用,但目前我国政府部门这方面的能力还很欠缺。他还提出,人人都是中国质量梦的建设者。如果说市场竞争是一只“无形的手”,那么消费者则像一双双“有形的眼”,要依靠“有形的眼”来帮助“无形的手”,让更多的群众参与到“质量大厦”的建设中来。
参加学习的党员们认为,这是一堂高质量的党课,不仅内容生动活泼,而且对质量工作具有很强的现实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