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东莞市质监局局长 罗晓勤
东莞自启动质量强市工作以来,在广东省质监局的正确指导和大力支持下,各项工作稳步推进并取得显著成效,特别是成功获批开展全国质量强市示范城市创建工作,成为全国首批25个创建城市之一。
在开展质量强市活动中,我们也受阻于一些典型性难题,主要是在思想认识、社会影响力、工作积极性和载体抓手4方面遇到瓶颈。为此,我们以创建全国质量强市示范城市为契机,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全力争取突破质量强市建设工作瓶颈,推动工作向纵深发展。
图为东莞虎门镇召开质量强镇大会,东莞市副市长张科(中)出席会议并讲话。
更新理念
突破“认识”瓶颈
近年来,整个社会特别是各级领导对质量工作予以高度关注,但是缺乏宏观质量战略意识。对此,我们从城市发展战略的高度谋划质量强市工作,从贯彻落实十八大精神、实现经济发展的速度、结构、质量和效益相统一的层面出发,深刻阐述质量强市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紧密关系,从意识上提升了对质量强市的重视和关注,初步形成全面、全程、全员的质量观,凝聚了质量工作正能量,为下一步工作打下了良好基础。
一是在创建工作中大力宣传《质量发展纲要》(以下简称《纲要》)。在各类工作会议中安排《纲要》内容宣贯环节,抓住各种时机派发近5000余份宣传手册,通过媒体刊发专题评论员文章,通过多个渠道面向全社会解读《纲要》精髓,有力强化了《纲要》的核心指引地位。二是高层倡导。强化自上而下对质量强市的科学认识,市委、市政府领导在全市各种大会及场合多次强调:质量工作不是一个部门、一个单位的事,还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要争取让“东莞质量”像“东莞速度”和“东莞制造”一样,成为响亮的品牌。三是正面引导。通过联合市委宣传部举办东莞学习论坛,邀请武汉大学质量发展战略研究院院长程虹为市领导和各部门、镇街主要领导作《质量强市与东莞转型升级》专题报告,并在凤岗等镇街举办质量强镇、强业、强企的主题报告,帮助各级领导和企业负责人打破质量意识的局限性,引导更新质量理念。四是借助外力。积极借“脑”引“智”,联系专家研究探讨城市质量精神,从理论高度深化质量强市内涵;联合市委政研室调研总结公共技术平台服务经济发展经验成果,推动市政府进一步加强质检中心建设;举办莞、港质量论坛,邀请两地专家和企业代表共同探讨莞港一体化质量提升路径;举办创建工作座谈会,邀请专家学者为创建全国质量强市示范城市出谋划策,积极吸取和借鉴民间智慧。
抓住机遇
突破“影响力”瓶颈
以前,质量强市工作与政府中心工作结合度还不够高,其社会的影响力不如“创文”、“创卫”等工作,成为制约质量强市建设的重要瓶颈。为此,我们抓住申报创建全国质量强市示范城市的机遇,全力推动提升质量强市工作的社会影响力。
一是牵头申报,增进共识。联合市委宣传部及四大质量牵头部门完成高水平申报宣传片和汇报材料,牵头组织到北京进行申述答辩,并通过申报工作使市委市政府和人大政协四大领导班子对质量强市工作都有了新的认识,也强化了相关部门的认同感,把相关工作纳入质量强市整体框架中,为下一步的协同合作开了好头。二是紧贴中心,完善机制。争取将创建工作纳入政府工作报告并成为2013年重点工作,使质量工作连续3年成为政府中心工作内容;继续抓好落实珠三角规划4年大发展计划中涉及质量强市的督察考核工作;推动市政府在“科技东莞”工程中设立“质量发展专项资金”;抓好质量竞争力指数、技术标准指数等年度考核工作,联合市政府督查室开展质量强市专项考核工作,强化镇街政府对质量工作的重视力度。三是加强宣传,营造氛围。打造信息简报平台,充分展示相关部门、镇街的工作成效和经验;结合高水平崛起专题调研活动撰写质量强市经验材料,得到了省、市领导的批示肯定。
全力引导
突破“积极性”瓶颈
如果各相关部门、行业组织和企业的积极性不高,将是制约质量强市工作的重要瓶颈。为此,我们通过开展创建工作,积极引导,科学指引,找准切入口,打造参与平台,明显提高了相关部门、镇街政府、社会和企业的参与热情,打开了质量强市建设的整体工作新格局。
一是调动部门积极性。围绕“建设质量强市、加快转型升级”这一主线,着力消除“门户之见”,从强化责任、任务分解、共创成绩的角度,积极引导职能部门参与创建工作。共同制定《质量发展纲要》的实施意见和行动计划,质监、经信、住建和环保各自牵头制定创建工作子方案,分解创建的验收细则,以此为推手带动各部门的工作有了新的进展,让相关部门尝到“甜头”,增强了工作热情。二是调动镇街积极性。通过年度镇街领导班子考核,细化工作指标并有意识的帮助从日常工作中抓好查漏补缺,下发《关于开展质量强镇的通知》及《关于进一步深入开展质量强镇工作的通知》等配套指导文件,强调紧贴镇街支柱产业发展,得到了政府的重视。三是调动社会积极性。面向全国有奖征集东莞城市质量精神,协助服装和家具协会开展产品质量提升工作,联合质量协会持续开展卓越绩效管理培训,组织会员单位到省外质量管理优秀企业参观学习,有效吸引以行业组织为中坚的社会力量参与质量强市工作,激发了全社会的参与热情。四是调动企业积极性。落实东莞市推广标准化工程实施办法,加强对参与标准工作企业的资助,两年多来累计奖励3665万元;以政府质量奖评审为契机推广卓越绩效管理模式,从企业中选拔约150多名质量管理人才通过考核纳入质量奖评审专家库,增设6个质量奖鼓励奖名额,评审范围从制造业扩展到服务业和社会组织;从2012年开始,市财政每年投入800万元重点工业产品监督抽查经费,减免各类费用2800余万元,惠及企业18万家(次),增加了监督抽查的公证性,提高发现问题的能力和主动性,使企业更加专注质量的提升。
落实项目
突破“载体”瓶颈
质量强市是系统工程,需要把握主线和抓住重点,更需要找准具体的载体和抓手。前期工作中,我们发现各项日常工作难以与质量强市活动紧密融合,不少预期目标“落地”难,使得整体工作空洞且缺乏亮点。为此,我们在创建工作中结合东莞经济实际,突出特色项目工作,为质量强市找准了载体突破口。
一是抓产业标准壮大。积极推动提升东莞产业标准化水平,特别是集中力量推动提升生产服务业标准化水平,虎门港国家物流标准化试点和广东现代会展管理有限公司的全省现代服务业标准化试点工作顺利完成验收,为成功获批全国质量强市示范城市奠定基础。二是抓企业管理提升。启动卓越绩效模式企业培育工程,面向行业龙头和名牌企业开展培训,辅导近200家企业开展前期管理提升工作;以质量奖评审为契机开展管理培训,共组织16场次培训班,涉及企业管理人员2000余名,引导企业掌握先进管理手段;举办10场“管理面对面”活动,组织200多家次企业负责人前往质量奖获奖企业学习先进管理经验。三是抓检测平台建设。立足东莞战略新兴产业发展需求,全力推进国家半导体光源检测中心建设,争取市政府追加投入,目前该中心已顺利通过国家质检总局验收;新增国家计量器具软件测评中心,成功创建广东省外贸公共服务平台;组建全市检测资源联盟,发挥政府公共检测服务资源为龙头,联合社会检测资源、院校实验室和企业检验室、工程中心、创新平台,实现设备、技术、人才等资源共享;发挥8个国家级质检中心、3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和14个省级检测站的作用,服务传统和新兴产业发展。四是抓“三强”工作落实。研究深化质量强镇、强业、强企的“三强”工作新措施,推动虎门、长安等镇街申报创建省级质量强镇示范镇,在家具业率先启动质量强业活动,在全市名牌企业及质量奖和行业龙头中开展质量强企业活动,着力打造多层次工作格局。
我们将继续围绕创建全国质量强市示范城市这条工作主线,进一步创新质量管理体制,优化质量发展环境,夯实质量基础,提升质量水平,保障质量安全,为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东莞、实现高水平崛起做出积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