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2013年,新城区已连续5年获得“陕西省城区经济社会发展五强区”称号,这一称号却让新城区区长李德文倍感沉甸甸的压力,他一语道出了缘由:“把发展的着力点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是面对经济总量不断加大过程中出现的诸多问题,提出的发展总思路。这就要求政府部门首先转变观念,夯实质量根基,提高综合竞争实力。”
“当然,经济转型时期,质量投入必须加大,这包括硬件投入和软件投入,既要培养适应经济发展新要求的人员,提高综合素质,也要在社会公共基础建设、鼓励企业创新发展上加大投入力度,完善保障体系、建立鼓励企业创新发展基金等等。”李德文介绍说,“区政府把深入推进质量兴区工作作为重要工作内容,写进了2013年《政府工作报告》,把质量工作纳入了政府目标责任考评。近年来陆续出台了相应措施,制定了《争创质量兴省先进区工作方案》,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快工业发展的实施意见》,明确提出对获得名牌产品、驰(著)名商标企业进行奖励。制定《关于统筹科技资源实施创新驱动发展的实施意见》,拨付1950万元实施科技奖励。区政府还制定了《专项资助资金管理办法》,每年拿出50~100万元对获得发明专利人进行奖励。出台《新城区加快工业发展35条意见》、设立500万元工业发展扶持基金、实施中小企业成长等10项工程、每年孵化军工民品企业30家,形成了以汽车零部件和风力发电为核心的两条产业链。实施名牌产品、民族品牌提升工程,成立新城区清真食品协会、解放路商会、长乐路商会、金康路茶叶协会、康复路服装行业协会,通过行业自律,提升品牌形象。”
质量建设的成效日益彰显,新城区实现了“质量兴区”与产业立区、环境优区、文化兴区和科技强区有效结合。目前,该区六大主导产业各具特色:以高新技术为主导的都市型工业和“新城区装备制造精密加工产业联盟”,推进了精密加工型向精密制造型转变;以十大商业综合体、十大专业市场以及十大商业特色街区构建的特色鲜明的现代都市商业体系,优化产业布局、提升产业层次、完善产业链条;以旧城改造、工业企业外迁、西安地铁等基础设施建设为主的建筑地产业,品牌效应正在形成;会展咨询、金融证券,以及社区服务、医疗保健等城区生活服务体系等构成的现代服务业,有效增强生产服务功能,明显改善生活服务质量;具有鲜明特色、底蕴深厚的历史文化街区及“八办”、“黄楼”、“东岳庙”等历史遗存所构建的旅游文化产业,实现了旅游业发展新跨越;重特色、重文化、重品牌的老字号和餐饮住宿娱乐业,品牌效益日益彰显,对区域经济的贡献率逐年加大。
李德文还举例说,新城区是西北地区唯一获得全国和谐社区建设示范区、全国和谐社区建设示范街道、全国和谐社区示范社区的地区。2012年,该区还被评为质量强市先进区,是西安13个区县中唯一的“陕西省知识产权强县工程试点单位”。目前,区内拥有12个省级名牌产品、19个市级名牌产品、两个西安市服务业名牌以及9件中国驰名商标和72件省市著名商标,3家企业获得省市质量管理奖,全区每年发明专利超过1000件以上,位居全省前列。“但是我们也清醒地看到,新城经济社会发展还面临一些问题,比如随着城市骨架的不断拉大,‘板块效应’更加明显,这势必给我区产业定位、项目建设、招商引资带来新的挑战。‘缓堵保畅’、‘治污减霾’等任务还十分艰巨,科教文卫等资源优势还未充分得以发挥,市民对优质社会资源的渴望还未充分得到满足,公共服务均等化进程还需进一步加快。社会管理的机制和方法还不能够完全适应当前的新形势和新要求,社会管理还需进一步加强和创新。”李德文强调说,“解决这些问题,必须要用高标准的眼光定位、决策和实施。比如正在开展的‘城市精细化管理年’活动,我们提出了扎实推进‘1625工程’,即建成1个数字化城市管理指挥中心,实施‘规划、净化、绿化、亮化、美化、序化’6项工程,抓好车辆停放等25项重点工作。就需要我们要把标准化的理念和方法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形成规范,严格执行,提升水平。”
“质量是理念、方法、措施、实施的综合体现,渗透在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基于对质量重要性的认识,李德文更加坚定实施以质取胜战略的决心,“我们创建质量强省先进区县,就是在搭建有质量的发展平台,借助这个平台,进一步优化经济结构,完善城市功能,实现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根本目的,努力推进‘实力、创新、人文、美丽、幸福’5个新城建设步伐,实现经济社会持续平稳发展,为建设‘美丽西安’做出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