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这是2013年国家化妆品监督抽检产品不合格率,近日由国家食药监管总局公布。相比其他食药类产品,这一不合格率低得根本不值一提,但放到化妆品行业,却引起轩然大波。这缘于平时染发、洗脸或护肤常用的化妆品,再次检出含有禁用物质和限用物质超标。
2013年化妆品国抽结果显示,6批次不合格产品中,禁用物质占了4席,成为黑榜主角。在业内人士看来,业界需要第一时间追查禁用物质来源,分清楚是故意添加还是生产中无意带入,这需要更加精细的工艺技术与管理。另外,针对化妆品分地区乃至国家销售的问题,急需我国化妆品产销标准逐渐与国际接轨。
检出禁限用物质
2013年国家化妆品监督抽检,主要围绕宣称美白/祛斑类和染发类化妆品展开,共监督抽检产品505批,不合格产品6批,其中4批产品检出禁用物质,两批产品检出限用物质超标,不合格率1.2%。
“违禁成分或限禁成分一直是困扰行业的现象,不管是跨国品牌,还是民族品牌,都或多或少会存在这个问题。”C2CC中国化妆品网总编陈敏一针见血地指出,禁限用物质不达标是困扰化妆品行业的老大难问题。
1.2%的不合格率看上去可忽略不计,但由于化妆品直接接触皮肤,易引起过敏等不良反应,严重者甚至导致毁容,所以其安全性容不得一丝马虎。而国家对于禁用物质和限用物质的规定非常苛刻。
早在2007年,原卫生部印发《化妆品卫生规范》(2007年版),要求有关部门严格依照本规范进行化妆品的许可和监督工作。记者查询发现,该规范详细列出了化妆品组分中的禁用组分、限用物质、限用防腐剂、限用防晒剂等。
举例说,今年抽查发现的禁用物质苯酚赫然列在上述规范中,禁止用于祛斑美白类化妆品。从事化妆品行业原料研发的业内人士表示,苯酚是一种常见化学品,是生产某些树脂、杀菌剂、防腐剂的重要原料,但其对人体皮肤及黏膜有腐蚀性,可抑制中枢神经或损害肝、肾功能,严重可以致癌致畸。在环境化学专家看来,苯酚的“成膜性”可能被化妆品看中,影响最大的是女性生育能力。
工艺技术仍须精细化
“加没加这个东西,还是别的原料里带入的,有别的原料可能含有禁用物质。”中国香料香精化妆品工业协会化妆品部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专家告诉记者,分析化妆品抽检黑榜,首先需要找出化妆品中禁用成分来源,然后再去追查。
针对化妆品添加物质问题,陈敏也同意上述观点。“需要分两方面看,一是极少数品牌商为追求成分、推广功效,明目张胆违规添加;更多的是生产工艺中不小心夹带进去,比如运输或转送中附带了违禁成分。”
“主要是计量问题。”在化妆品行业研究专家李传玉看来,限用物质的计量规范要求非常精细,抽检达标与否,往往就在毫厘之差,而这考验着企业生产工艺的精细度。
据了解,以往有关部门在抽检化妆品时一般都是查限用物质是否超标,而对于禁用物质查得较少。所以此次一查禁用物质,4批次产品均“中招”。其中部分原因可能是企业在生产中无意带入,这也反映出企业生产工艺的精细化水平仍有待提高。
其实这一问题也早已存在于化妆品行业。早在2007年2月,原卫生部曾就现行化妆品法规中禁用物质的概念专门作出解释,我国《化妆品卫生标准》和《化妆品卫生规范》规定的禁用物质,是指不能作为化妆品生产原料即组分添加到化妆品的物质。如果技术上无法避免禁用物质作为杂质带入化妆品时,则化妆品必须符合《化妆品卫生标准》和《化妆品卫生规范》对化妆品的要求,在正常、合理、可预见的使用条件下,不得对人体健康产生危害。
“如果没有重金属,容易染不上去。”李传玉以具有染发功能的化妆品为例称,目前染发剂中的重金属含量问题,依靠现有技术还没能完全解决,只能暂时利用另外的化学物质进行平衡中和,降低使用安全风险。
产销标准有待接轨国际
值得注意的是,抽检发现,一款跨国品牌玫瑰亮白洁容霜“涉毒”,含有禁用物质苯酚。出人意料的是,针对抽检不合格化妆品,生产企业声称不在中国地区当前生产及销售产品的目录之列。在业内人士看来,很多跨国品牌向中国消费者作解释或交代,不在中国生产和销售,这并不能掩盖产品中违禁或不符合标准的情况存在。化妆品抽查不合格企业,需针对物质添加及产销状况,进行全面调查并向公众作出解释。
另外,一些生产企业常把“不在国内生产销售”作出产品抽检不合格的理由,一定程度上也折射出国内产销标准尚无与国际标准接轨。“最根本的原因不在于是否在中国生产或销售,而在于对中国消费者,是否能够和欧美发达国家采取类似标准,这是问题的核心。”陈敏说。
据悉,目前各国基本都有化妆品产销的标准规范,相对先进的美国、欧盟等标准比较接近,但国内标准还有很多地方没有和它们很好地接轨,也给国内企业进出口贸易造成困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