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哪儿?”
“栾城。”
直到执法车开出河北省质监局大门,质检总局执法督查司(以下简称执法司)的唐晓东才把“谜底”说出来。
本地人不用本地肥
栾城县衡井线两侧的农田里,小麦苗已经开始返青,蔬菜大棚的塑料薄膜下也透着浓浓的绿色。早春时节的栾城已经进入到备耕时期,偶尔会看到几辆运输化肥的卡车驶过。透过“供销社放心农资市场”的玻璃,能看到几位农户正在为春耕选种备肥。
带队车辆缓缓驶入一个村子。记者看到一些复混肥原料被直接堆放在街道两旁,还有不少挂着“某某肥业有限公司”的家庭作坊。摇开车窗,空气中伴着一股刺鼻的“尿素”味道。
此时,位于车队后面车辆上的执法人员才大致猜到了此次打假行动的目标产品。为了确保执法查处稳、准、狠,不走漏风声,事先保密并收缴执法人员通讯设备的做法已经成为一种工作常态。一个个执法人员都有着很高的职业素养,绝不多问一句,直到踏入执法现场。
进入化肥企业之前,记者专门跑到村头的农资市场去“打探”消息。跟先前掌握的情况构成鲜明对比的是:两个村子有37家化肥生产企业,但村里的农资市场却不销售一袋“本地肥”。
一位正在选肥的老农对记者的搭讪并不抵触,他说,村民选化肥一般愿意买“金正大”(山东的一家化肥品牌),基本不用本地企业生产的。
“三元复混肥”没有钾
由于20日早上8点,两个村子突然断电,当执法车队抵达现场的时候,几乎所有的化肥厂都紧闭着大门,给执法检查带来了难度。
“村子里面有不少企业,有的白天生产,有的晚上生产,生产完一般都会马上运走,暗访期间我拍到过这些企业出货。”唐晓东对两个村子的情况了如指掌,在将前3组人员布置到事先选取的化肥生产工厂后,唐晓东把带队车辆引导到一家化肥工厂的大门。
这个外观酷似农家院的化肥厂里面却“别有洞天”,院子中央露天堆放着上千袋氯化铵、焦炭以及一些简陋的设备。在院子内侧,两位工人正在用一台粉碎机将几十袋板结了的成品肥重新恢复成颗粒状。
简单的工艺,简陋的库房,尘土飞扬的环境。
“老板不在,公司已经停产,我们第一天上班,什么都不知道。”看到执法人员,工人赶紧四散而去。
“从现场情况来看,在现有条件下,正常生产都很难保障质量。如果这些营养成分已经大量流失的板结成品肥颗粒重新封装,恐怕化肥质量更难以保障。”现场执法人员一边仔细记录,一边向记者介绍情况。
奇怪的是,在生产氮、磷、钾三元复混肥的原料仓库,却找不到哪怕一袋钾肥原料。一连进了3家作坊,记者注意到这一怪现象。“复混肥中钾肥的成本最高,不少企业舍不得用。”一直冲在最前面的执法人员小高向记者解释道。
老大亲自抓就不难
“1吨化肥中营养元素每降低1个百分点,可节省成本30~50元,而老百姓损失的粮食却不止如此。”唐晓东说,近年来假劣化肥坑农害农案件频发,不少化肥生产厂家受利益驱动,铤而走险,非法生产,主要存在偷减养分、虚假标注、无证生产等问题。
“老大难问题,老大亲自抓就不难了。”在随后与栾城县政府共同召开的座谈会上,总局执法司打假协调处副处长杨建林直言,希望当地政府能够在全县范围内开展工作,整顿无证生产企业,打击假冒伪劣产品,提升有证企业的生产工艺水平,扶植名牌优质企业,带动区域发展。
据了解,2010年,质检总局把栾城县列为化肥产品全国重点跟踪区域,经过多年的集中整治,已经取得了一些成效。栾城县政府负责人表示,质检总局的化肥执法打假行动给辖区的质量工作提了个醒,对于假冒伪劣重新抬头的苗头,县政府将正视存在的问题,抓好改进,并运用综合治理、区域整治等方法把辖区内的复混肥行业管理好。
此次行动是质检总局“农资打假利剑行动”中的一部分。质检总局还将组织对农资生产企业中质量问题突出、群众反映强烈的重点区域开展“回头看”,保障农资质量,保障农民合法权益。